2015年8月初,当时的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参加了CBS新闻节目《面向国家》,并说了一些奇怪的话。
“我拼尽全力少缴税……我是一名商人。而这才是你应该做的。”
你注意到了吗?
如果你错过了,这里有一个提示:奇怪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说它的方式。
感到困惑?
特朗普是这样说的,这次是把关键词加粗了。
“我拼尽全力少缴税……我是一名商人。而这才是你应该做的。”
究竟是谁应该拼尽全力少缴税呢?
是主持人约翰·迪克森吗?是收看节目的观众吗?毕竟,“你”通常是指第二人称,指代的对象不是你自己。然而,特朗普所说的“你”指的是他自己。这正是语言学家所说的“泛指的你”,它指的是一个不特定的人,而不是你脑海中的某个具体人物。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特朗普的“你”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原因很简单——我们所有人都会这么说。而《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这项研究的动机实际上源于我们观察到,人们似乎在使用泛指的‘你’来谈论他们自己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往往非常个人化,甚至触及痛处,难以反思,”密歇根大学社会心理学三年级研究生、该研究的首席作者阿里亚娜·奥维尔说。
“我们对这个谜团感到非常好奇,想了解为什么人们在反思自己经历的事情时,会使用我们通常用来指代他人的词语。”
奥维尔发现了什么?当我们谈论负面的个人经历时,我们倾向于使用泛指的“你”,以此来使这些经历正常化并创造情感上的距离。在人们经常因未缴“公平份额”的税款而受到批评的环境中,被指控对税款不够透明可能会被视为负面。说“这就是你应该做的”可以把这种行为定性为正常的,从而抵御负面含义。
奥维尔和她的同事们在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之前对“泛指名词短语”(如“男孩不哭”、“告密者会挨打”、“糖和香料,一切美好,这就是女孩组成的”)所做的研究基础上得出了这一结论。泛指名词——男孩、告密者、女孩——制造了行为规范。如果你是男孩,你不应该哭;你不应该告密,否则你可能会被打;如果你是女孩,你必须漂亮。由于泛指名词往往表达的是对广泛人群的行为规范,奥维尔怀疑泛指的“你”可能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为了验证这一点,奥维尔和她的同事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使用在线众包平台Mechanical Turk),以测试人们倾向于使用泛指“你”的条件。例如,在一项实验中,一半的参与者(“规范”组)被问及“你会如何处理一个物品(例如,一把锤子)?”而另一半(“偏好”组)被问及“你喜欢用锤子做什么?”两个组的受访者都必须写下他们的答案——这里没有多项选择。
在另一项实验中,受访者被问到相同的问题——“你如何烹饪火鸡?”或“下雨天你做什么?”——但presented 的语境不同。在“规范”组的参与者被要求考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在“偏好”组的参与者被要求考虑“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实验证实,人们倾向于使用泛指的“你”来表达与日常物品和行为相关的常规行为规范。
第二系列实验,其进行方式与第一系列类似,但例如,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写下一个负面经历,而另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写下一个中性经历,这有助于解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倾向于何时使用泛指的“你”。我们在谈论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时使用泛指的“你”,以此来理解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并创造情感上的距离。“我们认为,泛指的‘你’反映规范的功能有助于人们克服负面事件,”奥维尔说。“他们基本上是在创造或构建关于自身经历的规范,试图使其普遍化。”
这种效应可能不仅仅局限于英语——大多数语言都有某种形式的泛指“你”。“我希望人们或许能意识到,他们可以从负面经历中吸取一些普遍的教训,从而找到一些安慰,”奥维尔说。“而泛指的‘你’或许能促进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