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天发表在《Current 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如果你想阻止别人打哈欠,告诉他们不要打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研究人员试图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中的许多人会因为看到别人打哈欠而打哈欠,这种现象被称为传染性哈欠。人类并非唯一参与这种奇怪行为的动物。猴子、黑猩猩,甚至狗,如果看到或听到别人打哈欠,它们也常常会打哈欠。
为了弄清楚原因,研究人员让 36 名成年人观看具有极强“传染性”的视频:人们打哈欠的视频。在一项极其“元”的实验中,研究参与者被录像观察人们打哈欠的视频,以了解他们自己打哈欠的频率。参与者观看视频的间隔区块,他们被告知要随叫随到地打哈欠,或者被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打哈欠。
诺丁汉大学神经心理学研究员、首席作者史蒂芬·杰克逊(Stephen Jackson)表示,研究团队认为人们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自己。但被告知不要打哈欠并没有真正减少受试者打哈欠的频率。这些指示改变了人们对打哈欠的感知需求,以及打哈欠的方式——被告知不要打哈欠的人倾向于抑制它们。但打哈欠的总次数保持不变。这表明传染性哈欠并不完全在我们控制之下。
虽然每个受试者打哈欠的次数大致相同,无论他们接受什么指示,但受试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有些人比其他人打哈欠的次数多。为了了解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研究人员再次让患者观看打哈欠的视频,并给出相同的分组指示。但这次,他们将每个受试者连接到一个经颅磁刺激(TMS)设备上,该设备使用磁波来测量所谓的“运动皮层兴奋性”。
运动皮层兴奋性是衡量神经元放电容易程度的指标——细胞发送信号到大脑的速度有多快——并促使我们做出打哈欠等行为。有些人大脑非常兴奋:如果大脑在打棒球,他们可能已经跑到了三垒,准备回家。另一些人则大脑不那么兴奋,他们舒适地待在休息区,直到被告知该轮到他们击球了。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让他们跑完一圈回到本垒。结果发现,运动皮层更兴奋的人打哈欠的频率更高。
拥有更冲动的大脑会使一些本能和不自主的行为更容易发生,这似乎是合理的,即使我们仍然不完全清楚为什么我们首先会有传染性的冲动。但杰克逊认为,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学习如何在无聊的会议中避免打哈欠。这是因为有证据表明,负责我们不自主打哈欠的大脑部分也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妥瑞氏症,在这种疾病中,人们会出现不自主的、重复性的运动或不自主的声音,统称为抽搐。
“妥瑞氏症和传染性哈欠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杰克逊说。“许多妥瑞氏症患者会说,他们发现自己在抽搐时没有任何意识,这与我们看到的打哈欠的情况相似。有些人发现自己在打哈欠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打哈欠。此外,妥瑞氏症患者的抽搐是会传染的。因此,当许多妥瑞氏症患者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常常报告说他们会互相传染抽搐。他们发现自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别人的抽搐。”
杰克逊认为,长远来看,更深入地了解我们为什么打哈欠——以及这些电信号如何产生不自主行为——可能有助于我们开发治疗妥瑞氏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甚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