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易受重大灾害影响的三个原因——而且这种脆弱性还在不断增加

我们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在 2017 年的灾难季,三场严重的飓风摧毁了美国大片地区。如此密集的大型灾难,即使在一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也显而易见地会给大规模紧急情况带来巨大压力。作为一名复杂的紧急情况研究员,我调查了为什么有些国家更能承受和应对灾难。影响因素众多且多样,但有三个主要因素尤为突出,因为它们在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掌控之中:城市的发展地点和方式;家庭在灾难期间获取关键服务的便利程度;以及关键商品的供应链的可靠性。

在这三个因素上,美国都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从很多方面来看,美国人每天都在变得更加脆弱。

美国人住在哪里

美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该国受重大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主要是容易遭受飓风破坏的沿海地区。飓风 卡特里娜桑迪哈维艾尔玛 都袭击了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

美国 10 个最大的都市区中有 7 个 位于沿海或近沿海地区,人口超过 6000 万。事实上,人口超过 50 万的县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还有超过 500 万美国人居住在像 波多黎各 和夏威夷这样的岛屿上,那里的飓风、火山爆发 或海啸都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

加州虽然躲过了大型热带气旋的登陆,但 倾盆大雨仍沿海造成严重破坏。此外,加州的大多数沿海城市都毗邻圣安德烈亚斯断层,该断层在 1906 年 导致约 3000 人死亡。地质学家一致认为,另一场大地震迟早会发生

人口高度集中也带来了问题。为了在狭小空间内支撑大量人口,城市需要先进的大型基础设施——不仅要容纳人们,还要提供电力和燃气等公用事业,还要用 水坝、堤坝和溢洪道来控制水流。

尽管此类基础设施令人印象深刻,但偶尔的故障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在美国一些最严重的灾难中,基础设施的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新奥尔良,由于堤坝 溃决,下第九区遭受了毁灭性的 洪水淹没。在 1906 年的旧金山大地震灾难中,煤气管道破裂,引发了持续数日吞噬城市的致命大火

沿海大城市的人口持续增长。仅沿海地区最大的 10 个都市区自 2010 年以来人口就增加了近 500 万,增长了近 7%。

专家预计,到 2040 年,这 10 个都市区将再增加惊人的 1670 万人口,总人口将达到约 9250 万——其中大多数人将特别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

获取紧急资金

在灾难发生时,人们通常需要资金来支付医疗、食物、饮水 和其他关键需求。然而,令人沮丧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是,如果停电导致自动取款机和信用卡终端无法使用,资金的获取可能会受到严重限制。在飓风玛丽亚之后,波多黎各 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2015 年美联储的一项调查发现,即使有银行账户和自动取款机,几乎 一半的美国人 也无法在不借贷或使用信用卡的情况下找到 400 美元用于紧急情况。

如今,流通中的 美国货币总量 几乎是 1997 年的 三倍。但大部分美元实际上是在国外使用的。美元是 许多国家的法定货币或事实上的货币,也是 全球范围内储蓄的首选货币。因此,流通中可用于支付灾难费用的 现金 量相对较低。

对于少数族裔美国人来说,获取现金支付紧急费用的问题尤为严重。同一项美联储调查显示,即使是收入相同的美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比白人更难获得 400 美元的紧急资金。

黑人和西班牙裔也比非西班牙裔白人 更有可能贫困,而 贫困家庭则更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

更糟糕的是,少数族裔在都市区的人口比例往往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加剧了少数族裔的脆弱性。事实上,在沿海地区最大的 10 个都市区中,有 9 个地区的少数族裔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非西班牙裔白人。

供应链

即使美国人拥有支付关键商品所需的资金,在灾难发生时这些商品也可能无法获得。

没有 药品、医疗设备和燃料,许多人将会死亡。许多这些关键商品仅在海外生产;事实上,30 种最关键的药品,如 1 型糖尿病胰岛素和用于血液稀释的肝素,全部或部分在国外生产。有时商品在一个地理区域,甚至由一个单一的设施生产。

这使得这些关键商品的供应极易受到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的影响。如果全球大流行病同时影响中国、印度和美国,将几乎不可能获得拯救感染疾病的美国人所必需的关键商品。

与此同时,许多关键商品的生产正转移到国外,而大多数商品的库存和存储量却异常低。商品通常会持续不断地运达消费者手中,正好赶上需要的时候。快速发展的国际运输业能够快速可靠地交付,这使得医院没有太多理由在大部分商品的大量存储上花费成本。

一些美国 医院 每天会接收 多达三次 关键药品。在正常情况下,高效的系统可以让急诊室保持库存,但在灾难期间——当工人缺席、运输缓慢、国外生产可能中断时——美国人将变得极其脆弱。几乎没有容错空间,而随着“准时制”系统的扩张,这种容错空间也在不断缩小。

Morten Wendelbo 是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研究员和政策科学讲师。本文最初发表在 The Conversation 上。

The Conversation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