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烷松绑法规,你应该知道的一切

特朗普政府正在放松对天然气的监管。

上周,特朗普政府宣布了 其放松对甲烷(一种强效温室气体)监管的计划。这些变更将取消对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在天然气开采、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捕获甲烷泄漏的要求。拟议的变更也可能放宽化石燃料行业产生的甲烷的当前污染物 designation(指定),使其更容易释放更多的甲烷。

由于二氧化碳(原因充分)作为气候变化的主要罪魁祸首常常备受关注,因此可能难以理解这些监管变更为何重要。但甲烷在导致全球变暖方面的贡献紧随二氧化碳之后,削减甲烷排放是减缓气温上升的重要机会。以下是关于这种分子的更多信息。

认识甲烷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CH4。它易燃,是炉灶、供暖和能源发电中使用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在有氧气的情况下,它会燃烧成二氧化碳和水。与煤和石油相比,天然气是一种相对“清洁”的化石燃料——重点是“相对”——因为它向大气中释放的污染物较少。

但甲烷也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在 100 年的时间尺度上,甲烷吸收的热量是二氧化碳的 28 倍。然而,这种气体寿命很短,大约 9 年后会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臭氧。当臭氧存在于低层大气时,它是一种令人担忧的污染物,可能导致人类呼吸道疾病,甚至 损害农作物

CH4 的来源

全球甲烷排放同时来自自然和各种人类活动。湿地,特别是热带湿地,是自然排放的主要来源;栖息在这些低氧环境中的微生物会产生这种气体。但人类仍然贡献了 约 60% 的总甲烷排放量,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已经将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增加了两倍半。

人类造成的甲烷大部分,约占 56%,来自牲畜、水稻种植和废物。在畜牧业生产中,动物的粪便和牛打嗝会将甲烷释放到大气中。水稻种植在淹水的田地里,这些田地——就像天然湿地一样——会因微生物活动而释放甲烷。当庭院垃圾和食物垃圾在垃圾填埋场的厌氧条件下分解时,这个过程也会产生甲烷。

人类造成的甲烷其余部分,约占 35%,来自化石燃料行业。甲烷可能从煤矿中泄漏出来,或从油气井中逸出。此外,生产、储存和运输天然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管道和其他设施泄漏。“沿着整个路径,都存在泄漏,”NASA 研究科学家、跟踪全球甲烷来源和汇的科学家团队成员本杰明·波尔特(Benjamin Poulter)说。大气中一小部分甲烷也来自火,包括野火、燃烧木材取暖和点燃农业废弃物。

与此同时,天然气产量正在增长。水力压裂(或称“fracking”)过程使得从深层岩石沉积物中提取天然气成为可能。自 2005 年以来,通过水力压裂生产的天然气已 增加了 14 倍。这种生产的繁荣不仅可能导致更多甲烷泄漏到大气中,而且水力压裂还因其使用的化学品而威胁地下水,并与中西部地区 地震突然增加 相关。

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目前被封存的碳以甲烷的形式释放出来。随着北极气温升高,冻土(或永久冻土)正在 迅速融化。在现在泥泞的土地中,微生物消耗碳并呼出甲烷。温度升高还可能 增加湿地的甲烷排放量

我们应该将甲烷用作通往更清洁能源的过渡能源吗?

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实际上已经反对放松对甲烷的管制。“在发电中,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到煤炭的一半,而且它还可以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备用,”BP America 的董事长兼总裁苏珊·迪奥(Susan Dio)在《休斯顿纪事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但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天然气的气候效益——并应对生产更多能源、减少排放的双重挑战——我们需要解决其致命弱点,并消除甲烷排放。”

由于天然气比其他化石燃料造成的污染少,它被行业领导者视为一种能源过渡的桥梁,可以平稳地过渡到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波尔特补充说,防止和修补泄漏也符合行业的最佳利益,因为损失的天然气等于损失的利润。

尽管如此,近年来甲烷排放量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激增,其原因仍不清楚。自 2014 年以来,排放率已是 2007 年前水平的两倍。由于甲烷的来源很多,很难确定罪魁祸首是化石燃料、牛产量增加、湿地——还是这三者中的某种组合。一项 最新研究 考虑了大气中不同类型碳(或同位素)的权重,并提出水力压裂可能是罪魁祸首。作者写道:“鉴于我们发现天然气(包括页岩气和常规天然气)是近期甲烷排放量大幅增加的原因,我们建议最佳策略是尽快摆脱天然气,同时减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

但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例如,牛的数量——以及随之而来的甲烷排放——也在增加。“当你查看过去十年牲畜数量的统计数据时,增长是显著的,”波尔特说。农业和湿地的排放在大气中具有相似的化学特征,这使得难以确定甲烷的来源。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减少甲烷排放对于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使用 机器来加速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在其短暂的生命周期中,甲烷会加剧升温。漏油漏气设施对避免气候危机构成挑战,而放松监管可能导致更多甲烷逃逸。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