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温暖天气可能助长了欧洲黑死病爆发

“黄鼠狼给鸡拜年”效应?

鼠疫。光是听到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你感到一丝担忧,尽管自上次爆发造成大规模死亡和破坏以来已经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了。诚然,引起这种恶疾的细菌(鼠疫耶尔森菌)的痕迹曾在纽约地铁中发现,但纽约染上这种疾病的几率几乎为零。然而,在14世纪,这些微小的细菌却导致了约5000万人死亡,为它赢得了“黑死病”的绰号,并留下了一个流传几个世纪的恶名。

人们认为,是货船上的老鼠将携带鼠疫的跳蚤带到了欧洲。但在黑死病(公元1347-1353年)之后,在接下来的400年里,鼠疫疫情在人口密集地区此起彼伏,多年之后再次爆发,这导致了疾病在欧洲找到了宿主这一说法的出现。现在,新的研究表明,后来感染的真正来源可能来自更远的地方。

在一篇今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论文中,研究人员考察了欧洲的疫情历史,并将其与欧洲和亚洲的年轮记录进行了比较。年轮,即随着时间推移在树干内积累的线条,经常被科学家用来研究历史上的气候状况。干热的年份可能比降水充沛的凉爽年份形成更细的年轮。天气似乎与疾病的联系不大,但普遍认为,鼠疫是通过跳蚤传播的,而跳蚤在温暖的天气里更活跃。

论文作者Nils Christian Stenseth在接受《新科学家》采访时表示:“气候变暖会增加跳蚤的活动性,增强它们将细菌从个体传播给个体的能力。我们之前已经证明,在中亚地区,气候每升高1摄氏度,野生啮齿动物身上的(鼠疫)流行率就会翻倍。”

在本例中,研究人员发现,鼠疫疫情之前亚洲的温度较高,而欧洲的温度模式则没有相关性。当然,当时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旅行远不如现在快捷。亚洲的温度高峰出现在欧洲爆发疫情的15年前,研究人员将这一滞后期归因于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长度。

他们认为,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亚洲的温暖天气导致了更多跳蚤和小啮齿动物(如沙鼠)的繁殖。然后,当天气转凉时,啮齿动物数量骤减,大量的跳蚤便转移到新的宿主身上,比如在著名的贸易路线上迁徙的骆驼。经过长途跋涉,跳蚤群遇到了港口城镇里的另一种极佳的啮齿动物宿主——老鼠,并搭上了前往欧洲的船只。

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结局却很糟糕。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