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入睡困难,或许可以安心地认为,如果人生有目标,你早已进入梦乡。但很可能不是。很有可能,这种令人焦虑的想法实际上会让你更难获得充足的睡眠。但这并没有阻止一些神经科医生推荐“目标”作为治疗失眠的方法。
这听起来可能很荒谬。太好了!你表现出了应有的怀疑。你可能最近看到了一些关于一旦找到人生目标就能更快入梦的牵强附会的标题,甚至可能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章。那么,让我们来谈谈所有这些报道背后的实际研究。
这些发现通过西北大学医学院传到了谷歌新闻的头条,那里有三位神经科医生决定研究人生目标是否与更好的睡眠质量相关。他们的结果于周一发表在《睡眠科学与实践》杂志上。这项研究涉及大量的统计分析,但基本上依赖于两件事:一项旨在量化一个人是否有生活目标、以及一项旨在量化睡眠质量的调查。两者都依赖于自我报告,这意味着研究对象评估了自己,因此可能存在偏见。你总是记得自己睡了多少小时吗?你确定会在一项旨在量化你满足感的调查中诚实地回答吗?但嘿,也许这项研究中的每个人都准确地报告了自己的一切。还有一个小问题是,研究人员发现几乎没有任何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
是的,研究小组确实发现,报告有生活目标的人也报告了更好的睡眠。是的,从技术上讲,他们发现一年后,获得一些生活目标的人的睡眠质量也提高了一些。但他们未能发现基线研究两年或三年后的任何影响,这似乎有点可疑。如果拥有生活目标让你睡得更好,那么这种效果应该会持续下去,对吧?显然不是。
但这里还有另一层含义。如果拥有生活目标让你睡得更好,你期望即使在同一群体中,目标越多的人睡眠质量也越高。用科学术语来说,这叫做考虑方差。如果你测量睡眠质量,而“生活目标”占人们睡眠质量差异的很大一部分,那么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指标,表明生活目标(或缺乏目标)显著影响睡眠。
那么,猜猜看在这个研究中,生活目标在睡眠质量方面占了多少方差?4.3%。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论文的最后一段提到了这一点,他们在讨论他们发现的潜在局限性。还列出了什么?研究对象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可能获得良好的医疗保健以及做出健康选择所需的信息和资源。他们可能一开始睡眠质量就很高。所有这些因素对于美国老年人尤其如此,因为高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它们本就密切相关)是健康饮食和良好锻炼习惯的高度预测因素,而这些往往有助于改善睡眠。这里我应该提一下,这项研究只关注了美国老年人,顺便说一句,所以即使结果是确凿的且普遍适用的,你也只能说这些发现对老年群体是真实的。你们这些年轻的反叛者可以没有目标地继续下去。
但当我们审视这项研究的所有局限性时,很明显,拥有生活目标并不是让你入睡的驱动因素——它更像是一个标志。如果你是那种有时间和资源去真正探索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以及什么会让你在宏观上感到快乐的人,那么你很可能也是一个更富有、更健康的人。
如果你在经济上挣扎——长时间工作,甚至打多份工——你可能没有花很多时间去考虑你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你也很可能睡不好。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处理家庭问题、面对日常种族歧视,或者试图攀登对你不利的社会阶梯。即使你穷到买不起舒适的床或适当的供暖和空调,你也很可能睡不好。说实话,研究结果应该被表述为“睡得更好的人更有可能拥有生活目标”。更好的说法是,“睡得更好的人通常生活更轻松。”
即使这项研究的所有问题都无关紧要,这也不是什么特别有用的建议。你究竟如何找到你的人生目标?你应该在处理其他你认为更紧迫的问题之外,还要去寻找你的目标吗?如果你设法找到了你的幸福,但你的卧室太热,你仍然会辗转反侧。如果你想找到你的人生目标,那就尽力而为吧——它几乎肯定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快乐的人。只是不要指望它能让你睡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