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可能会增加你的焦虑

好消息:表情符号或许能帮上忙

一项发表在9月份《计算机与人类行为》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负面解读模糊的短信,尤其是当短信来自一位女性朋友时。

短信是时下最流行的沟通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据皮尤研究中心统计,18至24岁的年轻人在正常一天中大约会发送110条短信。

“你看不见对方,而且你有时间思考你想说什么再发送消息,这些特点都可以减轻人们对社交互动的焦虑,并帮助他们谈论更私人的话题,而不会感到尴尬或害羞,”这项新研究的首席作者、卡尔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候选人米拉·金斯伯里说。

“然而,没有人真正研究过焦虑症患者是如何解读他们收到的信息的。”

据美国焦虑与抑郁协会称,焦虑症是美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影响着18%的人口。仅社交焦虑就影响了大约6.8%的人口,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很常见。

金斯伯里说,讽刺的是,那些社交焦虑更严重的人反而更倾向于使用计算机媒介的沟通方式。然而,计算机媒介的沟通方式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对他们收到的信息产生焦虑性的解读。

金斯伯里和她的团队对215名本科生进行了调查,让他们解读24条模糊的短信——包括“我听说了昨晚的事”或“ ASAP给我回个电话”等常见信息。

参与者被要求解读发送者的意图——是负面的还是友好的。研究人员告诉参与者,一半的短信来自女性朋友,一半来自男性朋友。

“我曾预计社交焦虑较高的人更有可能负面解读信息,”金斯伯里说。但她没想到的是,解读方式会因性别而失衡。

总的来说,研究中的参与者(包括男性和女性)在被告知短信来自女性朋友时,更有可能负面解读信息,但这种负面解读在异性恋男性中尤为强烈。金斯伯里说,研究参与者不足以考察这些发现是否在同性恋男性中也同样显著。

纽约大学计算机媒介传播学博士候选人内森·拉斐夫表示,由于计算机媒介的沟通方式缺乏词语的语调和音高等线索,因此歧义更为普遍。而这正是表情符号可以派上用场的地方。

“面对面交流时,你可以依靠面部表情等其他线索来帮助听者/收信人解读信息的含义,”他说,并补充说,我们在身体上有很多动作对于传达意义也很重要。

对于进行计算机媒介交流的人来说,找到克服这些歧义的方法非常重要。

“短信迫使短信用户依靠其他方式来传达意义,例如表情符号、大写字母和标点符号等等,”拉斐夫说。“如果[短信作者]实际上没有利用这些约定俗成的用法,那肯定会加剧任何潜在的歧义。”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