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的城市正在解决古老的问题

人类存在已久,因此很难找到真正“崭新”的城市。但少数新晋城市,以及对老旧大都市的重新改造,正在以新颖的方式解决古老的问题。我们建议世界其他地区可以借鉴。

从罗马宏伟的图拉真广场到吴哥窟的石庙,自古以来,城市就是贸易、艺术和文化的中心。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城市生活最早出现在公元前 3500 年左右,沿尼罗河谷和苏美尔海岸。与之前的半永久性村庄不同,这些社会和政治中心围绕着复杂的农业和交通系统而建立。如今,全球约有 56%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据估计,到 2050 年,这一比例可能会跃升至约 70%。

虽然大都市继续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但它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可负担住房危机、失业、医疗短缺、粮食和水资源短缺以及社会不公。它们也是气候变化的前沿阵地。90% 的城市地区都位于沿海,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强降雨和极端高温的影响。

但这些挑战也带来了重新构想我们最密集空间的机会。仅在过去二十年里,就有超过 150 座新城市在 40 多个国家从零开始兴建,而有数百年历史的聚居地也开始更换其摇摇欲坠的基础设施,并建立全新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七个创新中心,它们正致力于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最严峻的问题——从气候变化和过度拥挤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贫困——它们可以成为全球社区的蓝图。

Yellow air tram over moutainous Medellin, Colombia, next to map on mint green background
哥伦比亚麦德林。摄影:Raul Arboleda/AFP/Getty Images

空中之城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麦德林因成为哥伦比亚毒品交易中心而声名狼藉。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政治暴力导致数十万人为寻求安全和经济机会而逃往城市中心。非正规住区沿着阿布拉山谷的斜坡涌现,低收入住房拥挤在城市边缘,平均每英亩约有 160 户(密度与芝加哥或波特兰市中心相似)。公共交通无法应对陡峭的地形、狭窄的街道和众多的溪流。城市中最边缘化的人群面临数小时的通勤才能到达工作岗位和基本服务,并在地理、社会和经济上日益孤立。多年的研究表明,贫困集中的地区犯罪率更高、健康状况更差、入学率更低——但更完善的公共交通有助于创造更公平的城市。2004 年,麦德林地铁推出了一项低成本的创新解决方案:首个完全整合到公共交通系统中的空中缆车系统。平均行程时间从 120 分钟缩短到 65 分钟。一些规划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有用的模型,适用于那些低收入工人被推向城市边缘的其他城市,从西雅图到孟买。

People walking across a white apartment complex in Tempe, Arizona, next to map on mint green background
亚利桑那州坦佩。摄影:Optico Design Inc.

无车之城

沙漠城市凤凰城是美国增长最快的都会区之一,在过去十年中新增居民超过 75 万。它也被认为是城市扩张的“罪魁祸首”之一,这意味着居民严重依赖汽车。就在亚利桑那州这个不可持续的首府之外,一个名为 Culdesac Tempe 的新公寓开发项目正致力于成为美国首个从零开始创建的无车社区。该社区位于通往凤凰城市中心的轻轨线附近,占地 17 英亩,将设有一家餐厅、一家咖啡店、一家城市市场、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共享以及 761 套公寓。第一批居民——被严格禁止携带汽车或在周边社区停车——预计将于 2022 年入住。虽然 Culdesac Tempe 的无车规定可能显得极端,但这是城市为减少停车、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市民健康而采取的激进措施之一。“15 分钟城市”——一个大胆的城市规划理念,基于每个人都应该能在短距离步行或骑自行车内满足所有基本需求的思想——正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关注。例如,巴黎增加了自行车道,并创建了小型绿色空间以增强连通性并恢复社交联系。

Glass floating building on artificial island in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next to map on mint green background
荷兰阿姆斯特丹。摄影:Margriet Faber/AP

漂浮之城

阿姆斯特丹最初建于 13 世纪,是一个小渔村,但如今却有约 100 万人居住在海平面以下 6.5 英尺处。为了容纳不断增长的人口,当地人不得不发挥创意:他们正在创造新的土地。1996 年,IJburg 的建设开始,这是一个由 10 座人工岛组成的群岛。荷兰人使用了“煎饼法”技术来形成坚固、压实的基底。建造者按照未来岛屿的大小和形状制作网格屏障,并在水下固定它们,同时不损害野生动物。然后,他们向屏障喷洒一层沙子,沙子会穿过多孔的网格,最终在湖床上沉淀并压实。然后,在顶部再喷洒一层,再一层——就像叠煎饼一样。当沙子上升到海平面以上约六英尺时,一座岛屿就诞生了。迄今为止,七个岛屿中已有四个完工,拥有建筑、商店以及步行和自行车桥梁网络,所有这些都位于距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 15 分钟电车车程之内。其理念是将漂浮房屋固定在新土地上,以便它们能随海平面一同上升。IJburg 计划容纳多达 4.5 万人,拥有 1.8 万套住房,并可能成为其他 570 多个面临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风险的城市到 2050 年的韧性典范。

Kid in a plaid shirt sitting in from of a red Kiberia Public Space Project in Kiberia, Kenya, next to map on mint green background
肯尼亚基贝拉。摄影:Herrera Inc.

社区之城

基贝拉位于内罗毕郊区,沿着恩贡河,是一个非正规住区,约有 25 万人居住在不到 1 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典型的住宅约 12 英尺 x 12 英尺,住着八人或更多。糟糕的排水、卫生和住房基础设施加上日益增长的降雨量,意味着这些大部分临时搭建的结构特别容易受到严重洪水的影响。因此,2006 年,非营利组织 Kounkuey Design Initiative (KDI) 成立了基贝拉公共空间项目,这是一个由社区管理的聚集点网络,旨在提高防洪能力,同时创造用于娱乐和小型企业的空间。一个站点充当聚会场所、学校和礼拜场所,其屋顶用于雨水收集,这是一种收集和储存雨滴的技术。当宝贵的水滴落在屋顶时,它不会自由地流到地上加剧洪水,而是通过排水沟和落水管将液体输送到储水箱中,然后用于灌溉相连的温室。KDI 还设计了关注妇女和儿童需求的区域——例如位于游乐区旁边的社区洗衣设施——这样妇女就可以平衡家务劳动和育儿。迄今为止,已有超过 5000 名居民参与了 KDI 设计项目,包括安装 2755 英尺的新排水基础设施、种植有助于吸收降水的植被以及建造这 11 个气候韧性公共空间。这些努力已为约 8000 户家庭直接降低了洪水风险。

A green roadway across a river in Putrajaya, Malaysia, next to map on mint green background
马来西亚普特拉贾亚。摄影:马来西亚旅游局

花园城市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寻求整合其办公部门并缓解日益拥挤的首府的交通问题。普特拉贾亚是该国应对人口过剩和污染的城市解决方案。除了新的基础设施,它还建造了更具创新性的东西:人工湿地。建设始于 1997 年,历时 17.5 个月完成。由于湿地兼具天然的净水系统,它们被建在曾被油棕和橡胶种植园污染的 Chua 和 Bisa 河谷。建筑工人挖了一个由 24 个湿地单元(或土坑)组成的网络,并通过低矮的水坝将其分隔开,形成阶梯状。 (这种设计使水能够流过单元并排入普特拉贾亚湖。)每个单元都被填充了表土、种植了植物并完全淹没;加上公园和植物园等其他开放空间,它们现在构成了城市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湿地还栖息着 25 多个植物物种,并为鱼类和水鸟提供栖息地。政府并没有就此止步。到 2025 年,普特拉贾亚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绿色城市”,并已增加了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种植了数十万棵树来吸收碳。

Person on a bike on a biocorridor in Curridabat, Costa Rica, next to map on mint green background
哥斯达黎加库里达巴特。摄影:库里达巴特市政府

生物多样性之城

哥斯达黎加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0.03%,但却拥有世界 6% 的生物多样性,并且是保护领域的领导者。然而,圣何塞及周边都会区也无法幸免于现代城市化对这些努力的阻碍。但在首都郊外,库里达巴特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这个被称为“甜城”(Ciudad Dulce)的地区,推广健康城市发展应该包容自然,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理念。为了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库里达巴特发起了重新造林项目,将天然沟壑改造成公共公园,并创建了树木覆盖的步行和骑行道。这些所谓的生物廊道为动物、植物、昆虫和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同时控制空气污染、保持区域凉爽,并在炎热的日子里为居民提供遮荫。2021 年 2 月,在哥斯达黎加承诺到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国家计划两周年之际,政府宣布了一项新的保护类别,以保护全国城市中处于危险中的生态系统:城市自然公园。库里达巴特生态公园(La Colina de Curridabat)是首批获得该称号的公园之一。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应该关注:城市公园和绿色空间已被证明有助于促进更好的心理健康、增强社会凝聚力、鼓励体育活动、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并抵御极端高温。

Rain garden between concrete barriers in Zhenjiang, China, next to map on mint green background
中国镇江。摄影:Konkuey Design Initiative

海绵之城

从 1950 年到 2018 年,中国的洪水已造成估计超过 28 万人死亡,近 150 亿英亩土地遭到破坏。这个国家并非孤例。根据气候变化预测,极端降雨和洪水将在全球范围内增加,而城市尤其容易受到影响。这是因为能够自然吸收和储存地下水的植被、土壤和树木,与高速公路和建筑物相比,是稀缺的。镇江坐落在长江东岸,是中国洪水风险较高的地区之一。为了应对这一日益增长的威胁,它于 2015 年成为“海绵城市”项目的 16 个试点地点之一。目标是将至少 20% 的土地转变为透水表面——包括公园、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和透水路面——以便社区能够吸收强降雨。自该项目启动以来,镇江已实施了雨水花园,扩大了绿地,并建立了净化和再利用洪水雨水的储存系统。约有 658 个中国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政府强制性的海绵城市设计,并根据其独特的地理需求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全球其他面临城市洪水风险的地区也在部署自己的绿化项目来帮助吸收强降雨,从费城的“绿色农场”计划到开罗的屋顶花园计划。

这个故事最初发表在 PopSci 2021 年秋季的《青年》特刊中。阅读更多 PopSci+ 文章。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