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由蒙古游牧民族制作的精美古老佛教卷轴,在博物馆储存了几十年后终于被展开。但德国亥姆霍兹柏林中心(HZB)研究机构的团队并没有通过物理展开来冒险损坏它——他们结合使用了3D X射线断层扫描和人工智能辅助来窥探其内部。相关过程以及其中发现的文字,都已在《文化遗产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有所详述。
几个世纪以来,蒙古的游牧民族只能拥有他们自己和他们的驮兽能够携带的物品。对于佛教家庭来说,这通常包括一个gungervaa,一个便携式神龛,内有艺术品、装饰品和其他精神纪念品。其中一些最引人注目的物品是dharanis——微小、紧密卷起的卷轴,上面印有常见的祈祷文,用丝绸包裹,通常尺寸不超过1.9 x 0.7 x 0.7英寸。这一传统在1921年苏维埃支持的蒙古革命中几乎被完全摧毁,许多文物在此过程中被销毁。一个神龛幸存下来,尽管其起源不明,但最终于1932年抵达德国的德国国家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
令文物保护人员沮丧的是,这个神龛已不再是它进入档案馆时的样子。在被拆解存放后,一些物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损,四个镀金青铜器和一个小画作也完全失踪了。尽管如此,德国民族学博物馆仍保存着20多件物品——包括布花和雕像——以及三个装在黄色丝绸袋里的小型dharanis。

扫描子体积级别
直到几年前,考古学家要接触到这些卷轴,都需要在不损坏材料的情况下提取并展开这些精致的纸张——这是一项极其冒险的尝试。为了避免损坏卷轴,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请求借用德国联邦材料研究与测试研究所(BAM)的一台3D X射线断层扫描仪。
该扫描仪依赖于同步加速器断层扫描,这是一种先进的成像方法,使用硬X射线来编译物体的3D表示,从微观层面开始。虽然它经常用于工程和材料科学(如先进电池研究),但保护人员越来越多地将其用于文化和考古工作。
然而,在dharanis上操作扫描仪遇到了一个障碍。该设备成像光束的视场有限,要求操作人员在多个高度位置将物体成像为一系列“子体积”。根据研究,每个子体积都需要在180度范围内拍摄2570个项目的堆栈。完成后,这些扫描可以组合成一张单一的、详细的图像。

卷轴里有什么
每个卷轴都包含超过31.5英寸长的羊皮纸条,紧紧卷绕约50次后存放在丝绸袋中。发现不止于此——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程序,研究人员能够检查卷轴上残留的墨迹。尽管中国墨水经常由动物胶和烟灰混合而成,但专家们惊讶地发现,dharanis的墨水中含有金属颗粒。
另一项意外发现来自卷轴中一段可辨认的文字。其中,藏文写着藏传佛教的普世慈悲咒,“Om mani padme hum”(字面意思是“致莲花中的宝珠”),但使用的不是母语。相反,作者使用的是梵文语法来书写他们的祈祷文。
该研究的作者警告说,尽管X射线断层扫描非常有帮助,但它仍然“劳动密集且尚未能用作标准[方法]”。
“然而,它为展开或解开那些有望包含文本的卷轴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他们写道。
该团队希望,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X射线断层扫描将越来越多地为跨学科合作项目提供机会,以深入研究目前无法接触到的文物。民族学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专家兼研究合著者Birgit Kantzenbach表示,这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件物品的意义永远取决于人们从中看到了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她在声明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