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夏天 ,一群计算机科学先驱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会议,讨论一个新概念:人工智能。会议提案中的愿景是,“学习的任何方面或智能的任何其他特征,原则上都可以被精确地描述,从而使机器能够模拟它。”最终,他们只展示了一个运行程序,保存在计算机穿孔卡片上:Logic Theorist。
许多人称Logic Theorist为首个AI程序,尽管这一说法在当时和现在都存在争议。Logic Theorist 被设计用来模仿人类技能,但对于该发明是否真正模仿了人类思维,以及机器是否真的能复制我们智能的洞察力,目前尚存分歧。然而,科学史学家认为Logic Theorist是首个模拟人类如何运用推理解决复杂问题的程序,也是首批为数字处理器设计的程序之一。它创建于一个新的系统“信息处理语言”(Information Processing Language)中,编码过程意味着要策略性地在要输入计算机的纸张上打孔。在短短几个小时内,Logic Theorist 在《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中证明了52个定理中的38个,而《数学原理》是数学推理的奠基之作。
普渡大学科学技术史学家Ekaterina Babintseva解释说,Logic Theorist的设计反映了其历史背景及其创造者之一Herbert Simon的思想。Simon并非数学家,而是一位政治科学家。Simon对组织如何增强理性决策感兴趣。他相信,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Babintseva说:“Logic Theorist真正模仿的智能类型是机构的智能。是官僚式的智能。”
西蒙·弗雷泽大学历史学家兼助理教授Stephanie Dick说,但Simon也认为人类思维和计算机之间存在根本相似之处,他将两者都视为信息处理系统。在一家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任职期间,Simon遇到了计算机科学家兼心理学家Allen Newell,后者成为了他最亲密的合作者。受数学家George Pólya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的启发,他们旨在用更智能的机器复制Pólya在逻辑、探索性决策方面的思路。
这种模仿人类推理的尝试被写入了为兰德公司制造的早期计算机JOHNNIAC编写的程序中。Logic Theorist通过其创造者声称的启发式演绎方法证明了《数学原理》中的数学定理:它向后工作,对可能的答案进行微小替换,直到得出一个等同于已证结论的结论。在此之前,计算机程序主要通过遵循线性的分步指令来解决问题。
Babintseva说,Logic Theorist是一项突破,因为它是第一个符号AI程序,它使用符号或概念而非数据来训练AI像人一样思考。她解释说,这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人工智能方法。最近,研究人员重新拾起了1950年代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的另一种方法: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来模仿我们的大脑,而不是模拟我们的推理方式。一些工程师认为,结合这两种方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Logic Theorist的当代批评者认为,它实际上并没有运用包括猜测和捷径在内的启发式思维,而是显示了精确的试错式问题解决。换句话说,它可以近似于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但不能近似其思维的自发性。关于这种程序是否能赶上我们大脑算力的争论仍在继续。Babintseva说:“人工智能确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许多计算机科学家会告诉你,人工智能并不存在。”
了解更多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的信息:
或者查看我们的所有 PopSci+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