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信奉老话:“没坏就别修”。但如果某个东西其实一直都坏了,而我们只是没有意识到呢?
这是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研究人员在即将出版的《ACM Interactions》杂志上提出的论点。在该文章中,工程与数字科学副教授兼首席研究员 Jose Berengueres 声称,现代电脑鼠标设计,于 1968 年首次推出,是导致肌肉骨骼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尽管近几十年来普通人的电脑使用量急剧增加,但鼠标的基本刚性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不变。这种最初出于实用性和经济性考虑而开发的造型,需要持续的手腕移动(有时每小时数百次),长期下来可能导致慢性疾病。
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引入两种全新的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鼠标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个名为“Fleximouse”,是一个可挤压的粉色网状物体,用户可以通过轻微调整握持方式来移动光标。第二个是垂直的“A 型框架”设计,有些类似于绘图仪,旨在使手处于更舒适的位置,从而总体上减少手腕的移动。

虽然传统的电脑鼠标远非完美,但测试表明,它对各种手形和大小的普遍适应性可能是其长寿的原因。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可以通过融入更柔软、更不僵硬的特性来帮助指导未来鼠标的设计,这些特性更能自然地与人手的细微动作对齐。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副教授兼首席研究员 Jose Berengueres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今天鼠标的扁平、刚性形状迫使手处于不自然的姿势。“长期以来,这会对前臂和手腕造成持续的压力。如果我们想预防伤害,就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设计。”
可挤压的鼠标很有趣,但实用性不足
研究人员认为,现代电脑鼠标,以及其他常见的握持工具,如铅笔和螺丝刀,都存在一个根本缺陷:它们主要由刚性材料制成,这与人手更柔软、更具可塑性的表面相冲突。他们写道,这些工具之所以这样设计,并非因为它必然是最佳的,而是因为刚性材料在批量生产方面更实用、更经济。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在我们看来,如果鼠标设计考虑到用户的双手并非刚性固体,那么符合人体工程学设备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通过 Fleximouse,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由可挤压的象限网制成的新设计。该设备不需要用户反复提起鼠标,而是允许用户通过施加不同级别的压力来移动光标。然后,研究人员将该设计展示给 25 名大学生,其中许多人是游戏玩家或频繁使用鼠标的用户。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半(25 人中的 11 人)报告称因长时间使用鼠标而感到不适。

对 Fleximouse 的反馈褒贬不一。研究人员指出,与传统设计相比,学生使用可挤压鼠标时,平均吞吐量(衡量完成任务难度的指标)下降了 25%。许多学生在与这个有趣、笨拙的设备互动时,还报告了一种“欣喜”的感觉。其鲜艳的粉红色甚至让一些学生笑了。
但新奇感最终消退了,学生们开始怀念设计中缺失的常用鼠标功能,如滚轮和可点击的按钮。虽然作为实验很有趣,但 Fleximouse 对于日常工作来说并不特别实用。它也会让游戏玩家处于明显的劣势。
研究人员吸取了这些反馈,回到了绘图板。在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研究员 Tony Yu 的帮助下,他们开发了一款新的垂直“A 型框架”鼠标,并增加了输入功能。该设计旨在让用户的手腕和手臂处于一个能最大限度减少过度运动的位置。但它也有问题,最突出的是贴合度问题。研究人员指出,即使是 1 厘米的手部尺寸差异也会影响学生体验到的控制和可用性。为了使 A 型框架设计有效,很可能需要为每个用户的双手进行精心定制设计。虽然传统的刚性鼠标可能对长期使用存在问题,但它在适应各种手部尺寸方面却出奇地有效。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当贴合度稍有偏差时,用户会感到明显的不适或控制受损,这强调了定制尺寸不仅有益,而且对于柔性输入设备至关重要。”
电脑鼠标已经超越了许多挑战者
这并非工程师首次尝试重新思考电脑鼠标的设计。早在 1998 年,苹果就曾尝试过一款圆形的“曲棍球”式鼠标,但由于用户抱怨难以定位,几年后被停产。日本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款充气式“Jellyclick”鼠标,用户吹入空气后才能保持形状。不用说,这种设计也没有流行起来。其他不太激进的变体,如“倾斜鼠标”和轨迹球”,已获得更多商业采用,尽管它们仍然基本依赖于刚性的外壳。
尽管有这些失败,研究人员表示,3D 打印和更现代的“软体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进步可能仍有机会引入更“符合我们身体”的新设备设计。
Berengueres 写道:“鼠标早就该重新发明了。“如果做得好,它可以让数百万人更健康、更舒适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