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最初于2020年发布,现已更新。
经过漫长的等待,《正义联盟》的“斯奈德剪辑版”终于登陆 HBO Max 流媒体服务。这部长达四小时的电影有一些特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其相对方正的宽高比。这种 4:3 的取向让人回想起那些体积庞大、方方正正的 CRT 电视机,它们随着平板电视的普及而逐渐消失。对于“斯奈德剪辑版”来说,这很可能与拍摄 IMAX 有关,IMAX 仍然为其巨大的屏幕采用了更长、更方的宽高比。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感觉就像是一种复古。
毕竟,宽高比在娱乐史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熟悉的宽高比范围很广,从宽银幕——例如《宾虚》中气势恢宏的 2.76:1 场景——到电影和电视长达几十年使用的近乎正方形的 4:3 格式。屏幕格式的斗争自电影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我们看到的画面的宽度有很多决定因素,包括生物学,当然,最重要的是技术。
始于 4:3
你可以将原始的动态影像格式追溯到托马斯·爱迪生的实验室。摄影师威廉·迪金森拍摄了 35 毫米胶片上的动态影像,用于电影放映机(kinetoscope)。这种设备类似于放映机,但观众必须通过机器本身的一个小孔观看动态影像。每张照片的高度对应胶片上切割的四个齿孔,以便相机中的齿轮在曝光时能带动胶片前进。
结果是图像宽度为 0.95 英寸,高度为 0.75 英寸。1909 年,美国电影专利公司将其认证为标准,以帮助电影院、观众和制造相机及放映机的公司保持统一。
这种格式一直没有改变,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电影开始有了声音。声带以光学方式出现在胶片上,占用了胶片的一部分空间。1932 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决定在每帧的顶部和底部加上边框,为胶片上的声带腾出空间,从而产生了 1.37:1 的标准宽高比,称为学院比例。与最初的 1.33:1(表示为宽度:高度)格式相比,变化不大。尽管如此,这还是一个早期例子,说明不断变化的技术导致了电影尺寸的变化。
在早期,宽幅格式就已经存在了,但观众——尤其是在影院里的观众——从一开始就习惯了近乎正方形的格式。
然后是电视
1950 年初,只有不到 9% 的家庭拥有电视,但到十年末,这个数字增长到大约 90%。“当电视行业说‘看,我们要复制你们的宽高比,把你们的电影吸引到我们的屏幕上’时,制片厂决定他们要把电影卖给小屏幕,但他们需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纽约大学蒂施艺术学院技术系副主任、资深电影电视制作人迈克尔·卡迈克尔说。
电视正在蚕食着通常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由于电视从一开始就使用方方正正的 4:3 宽高比,这与前几十年的标准和流行电影非常契合。
为了与家中越来越多的屏幕区分开来,电影公司开始转向宽屏——真正的宽屏。

1952 年,一种名为 Cinerama 的格式在纽约市首次亮相。它的宽高比为 2.59:1——如此宽,以至于需要三台摄影机拍摄,三台放映机在严重弯曲的屏幕上放映。这个过程拍摄起来很困难,但观众却很喜欢。它极具戏剧性,第一幕是过山车在幕布打开时投射,展示了巨大的画面。
狂野、宽广的 50 年代
随着观众适应影院的宽幅格式,公司们争相推出标准化的产品。变形镜头的出现是电影格式的一个重大技术里程碑。这些镜头在拍摄时实际上是将图像水平压缩,然后在放映时将其展开,以便在相同胶片上显示更宽的图像。

宽幅格式很大程度上稳定在福克斯公司称之为 CinemaScope 的技术的 2.35:1 宽高比。第一部使用该技术的电影是 1953 年的《圣袍千秋》,该片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CinemaScope 被广泛应用于电影行业,但派拉蒙公司是个例外,它使用了一种名为 Vistavision 的格式。Vistavision 没有将更多图像数据压缩到同一区域,而是让胶片在摄影机中水平移动,拍摄出横跨八个齿孔的底片。这些更大的底片带来了更小的画面颗粒,从而提高了图像质量。然而,由于需要大量的胶片,它的成本明显更高。一些真正经典的电影使用了 Vistavision 的 1.85:1 宽高比,包括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迷魂记》。有趣的是,将 1.85:1 的宽高比旋转 90 度,非常接近你在 iPhone 上观看竖屏视频时获得的纵向宽高比。

变得更大
更大的底片意味着更高的图像质量,这促使一些电影制作人寻求更大的胶片尺寸。迈克·托德用于创造 Todd AO 格式的 70 毫米胶片比普通的 35 毫米胶片要大得多。Todd AO 图像的宽高比为 2.25:1,非常适合音乐片,如《音乐之声》和标志性的 1970 年电影《巴顿》。
也许最具标志性的超宽电影是 1959 年的《宾虚》,该片在 70 毫米胶片上采用了 2.76:1 的 Ultra Panavision 宽高比。许多影院无法支持这种超宽格式,因此将其放映为 2.5:1。

16:9 标准 (1.77:1)
由于标清电视和老电影使用方方正正的 4:3 格式,而影院电影的宽高比从 1.85:1 标准到 2.35:1 宽屏图像不等,因此 80 年代末开发的新 HDTV 格式需要一种能够同时兼容这两种格式的宽高比。折衷的方案是 16:9,这是这两种格式的平均值。这意味着宽屏内容会在顶部和底部带有黑边(letterboxing),而更方的 4:3 内容则会出现所谓的“柱状画框”(pillar boxing),即在图像两侧添加黑边以填满屏幕。
这是目前大多数 HDTV 使用的标准,在 iPhone 8 Plus 等智能手机上也常见。根据纽约大学卡迈克尔的说法,行业预见到了这一点,这对制片厂在向 HDTV 过渡期间拍摄电视节目的方式产生了切实影响。“在《威尔与格蕾丝》中,我们会拍摄四孔全画幅,但我们知道节目会进行联合发行,所以重要的内容不会出现在顶部或底部,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一天它会在 16:9 格式下播出,”他解释道。

竖屏观看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在手机上竖屏观看电影,你会知道那看起来有点可笑——画面只是一个小条。这使得竖屏视频在智能手机上的兴起显得理所当然。
2015 年,Snap 大力推广其原创竖屏内容计划,各种知名媒体品牌纷纷采用(或至少尝试)充分利用狭长屏幕的潜力。2017 年,YouTube 使其播放器兼容了竖屏拍摄。
卡迈克尔解释说,对于典型的电影拍摄来说,竖屏拍摄非常困难,因为电影制作人通常会在同一场景中设置一对镜头。然而,他确实看到了其应用,尤其是在市场营销方面。“人是长的,”他说。“竖屏框架可以容纳一个人。”他还解释说,早在 10 年前,他就为百货公司的时装广告活动拍摄过一些竖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