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喧嚣”号(Mayhem)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像间谍,但作为一架超高速飞机,这个名字倒也贴切。12月16日,美国国防部向承包商Leidos公司授予了一份价值3.34亿美元的合同,开发一种高超音速飞行侦察机。该合同的技术名称是“一次性高超音速多任务情报、监视与侦察(ISR)及打击”计划,但它也被称为“喧嚣”号。它将是无人操作的——即一架无人机。
Leidos公司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喧嚣’号系统将使用冲压发动机产生推力,以超过5马赫的速度将飞行器送往远距离。”
高超音速是指速度达到音速的五倍或以上。近年来,高超音速技术的许多最新进展都集中在武器上,例如导弹,它们以极快的速度飞行以规避探测和拦截。速度对武器来说极其有用,因为即使没有弹头,快速撞击的冲击力也可能极其致命。
与更具破坏性的设计相比,“喧嚣”号的独特之处在于,尽管它仍被设计为一次性使用,但高超音速的“喧嚣”号更侧重于侦察而非飞行。而它本身就被称为“一次性”的,就意味着它的损耗是可以接受的,即使用户最终可能想要找回它。
ISR(情报、监视与侦察)通常是五角大楼用来概括发现、观察和监测下方活动的各项活动的缩写,这是一项通常与慢速飞行器相关的任务。无人机,如中空飞行的“收割者”或超长续航的“全球鹰”,都是为了监视下方的活动而设计的,从而为地面士兵、水手和飞行员的行动提供信息。然而,有些任务无法以“收割者”螺旋桨发动机的缓慢速度完成,也无法等待上方卫星到位。
“喧嚣”号最可能发挥作用的,就是在那类需求紧急、信息收集危险的“真空地带”。
过去是现在的序曲
要理解“喧嚣”号可能扮演的角色,可以回顾一下超高速侦察机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是SR-71“黑鸟”及其单座、由CIA驾驶的前辈A-12,也被称为“黄牛”(Oxcart)。这两种飞机都被设计成在不被防空导弹击落的情况下拍摄照片,因为在冷战期间,防空导弹的威力已大大提高和精准化。1960年,苏联用一枚地对空导弹击落了一架U-2侦察机。尽管U-2至今仍在飞行,但有些任务更适合高速飞行器。1967年至1968年,“黄牛”号在美国上空执行了飞越北越的任务,之后退役。双座的“黑鸟”号,有空间供一名飞行员和一名传感器操作员使用,一直服役到20世纪90年代。
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指出:“SR-71的设计目的是深入敌方领土,凭借其极高的速度和高空优势来规避拦截。它可以在16英里(约25908米或85000英尺)以上的高空以3.3马赫的最大速度安全运行。”
“黑鸟”号于20世纪60年代末投入使用,并于1998年退役。在“黑鸟”号退役前十年,即1988年4月,《大众科学》曾强调空军对替代机型的期望,包括5马赫的速度和超过100,000英尺的服务升限。
“喧嚣”号还有一个更早的、鲜为人知的先驱:D-21超音速无人机。由包括B-52在内的飞机发射,四架D-21无人机被用于在1969年至1971年间拍摄中国照片。该无人机是在当时的技术限制下设计的,这意味着需要弹出并回收胶卷盒,然后在暗房中处理。D-21会沿着预设路线飞行,任务完成后便会自毁。在中国上空的四次飞行均未能获得可回收的图像,该项目被放弃了。
开发新型高超音速侦察机一直是空军的目标,新概念的报道不时涌现。
无人操作是好消息
与以往任何“黑鸟”号替代品的尝试相比,2022年的“喧嚣”号之所以更有可能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这些因素都促成了无人机技术的进步。消除了对飞行员的需求,可以缩小飞机的整体尺寸,并且飞机可以在不顾虑乘员生存的限制下运行。
在过去几十年里,摄像头、数据处理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用于航空侦察的胶片相机时代已于今年夏天正式结束,随之结束的是收集或处理胶卷底片的限制。如今,实现无人机传感器(如“全球鹰”上的远程侦察吊舱)成为可能,这表明工业界在远距离传感器方面非常精通,尽管以高清晰度和高速度拍摄照片本身仍存在挑战。“黑鸟”号也配备了监听和记录雷达和无线电信号等信号的传感器,这些也可以集成到高超音速无人机中。
与它之前的D-21一样,“喧嚣”号可以是“一次性”的,这意味着丢失无人机并不一定意味着丢失它收集到的信息。但是,“一次性”并不意味着无人机必须在每次任务结束时被销毁,而一架可以回收和重复使用的无人机,对那些希望通过摄影来证实报告的军方领导来说,是一个福音。
合同公告中关于“喧嚣”号具体将做什么的细节仅限于:“该计划专注于交付一种大型空气吸入式高超音速系统,能够执行多项任务,并配备标准化的有效载荷接口,从而提供重大的技术进步和未来的能力。”
无论“喧嚣”号最终发展成什么样,它都将填补空军近三十年来一直留下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