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陆战队使用“机器人山羊”发射火箭弹

美国军方为何要将一种轻型反坦克武器安装在一种四足机器人身上。
2023年9月9日,背负M72轻型反坦克武器的“机器人山羊”。Justin J. Marty / 美国海军陆战队

9月9日,加州二十九棕榈村的海军陆战队员在一次战术训练演习中,将一个火箭发射器绑在一只市售的“机器人山羊”背上。在一段视频中,这只“机器人山羊”被安全地放置在靶场内的一个小沙袋掩体中,获准发射后,火箭弹便从“山羊”的背部发射出去。(虽然大多数这种尺寸的四足机器人被称为“机器狗”,但海军陆战队将这款机器人称为“机器人山羊”。)这次测试是当天展示的几项新技术和半自主技术中的一项,让我们得以一窥机器人辅助作战的现在和未来。

此次测试由战术训练与演习控制组与海军研究办公室共同进行,地点设在海军陆战队空中地面特遣部队训练司令部,这是海军陆战队最大的基地。使用的火箭弹发射器是M72轻型反坦克武器(或称LAW)。该武器是北约标准武器,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以来,已有数千件该武器被运往乌克兰。

M72 LAW自1963年起就已在美国军队服役。该武器重仅5.5磅,轻便、廉价到可以一次性使用,且使用极其简单。一份海军陆战队指南指出,它是步兵营(约800名海军陆战队员)的标准装备。该武器也不限特定兵种,“任何具备基本步兵技能的海军陆战队员都可以使用”。

[相关:美军最小的无人机仿佛直接从科幻电影中飞出]

该发射器发射的火箭弹射程可达3280英尺,但在650英尺的距离内最有效。这个距离对于接近坦克来说非常危险,因为它会将试图摧毁坦克的士兵置于不仅是坦克主炮,还有其自卫机枪的射程之内。在开阔地带作战的军队,这一危险尤为突出,但M72的设计是为了应对城市作战的密集环境和障碍物。所有这些特性,从简单性、一次性使用到近距离射击,使其成为安装在遥控射击机器人上的理想武器。

“与其让海军陆战队员手动操作武器系统、保险,我们可以在上面安装一个遥控触发机制,从而实现所有操作的远程进行,” Aaron Safadi在一份关于此次测试的公告中说道。Safadi是战术训练与演习控制组新兴技术集成部门的负责人。“海军陆战队员可以躲在掩体和隐蔽物后面,武器系统可以向前移动,海军陆战队员可以在安全的地方操作保险,同时让武器系统更接近目标。”

海军陆战队员测试M72的“机器人山羊”,正如一名海军陆战队员在视频中强调的那样,它只是一个测试工具,而非用于实战的预期机器人。据The War Zone报道,“底层的四足机器人是中国制造的Unitree Go1,该机器人在线上即可轻松购买包括通过亚马逊。”(The War Zone隶属于PopSci的母公司Recurrent Ventures。)

过去,由于对使用中国制造的现成机器人和无人机的安全担忧,五角大楼禁止其使用,除非获得明确的豁免许可。这使得五角大楼有时陷入棘手的境地,因为绝大多数此类机器人的商业制造都在中国,甚至连标榜“美国制造”的型号也含有中国组件

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已在其相互战争中采用了现成的商用机器人。Go1“机器人山羊”机器人的低廉价格表明,如果它被证明是一种有用的遥控射击平台,可能会效仿类似的模式。海军陆战队如果追求为M72寻找不同的载具,可以考虑Ghost Robotics的Q-UGV平台。这种四足“机器狗”已被用于巡逻佛罗里达州的一个空军基地,并且在2021年,Ghost公司在一个国防技术博览会上展示了Q-UGV的带枪版本

要将M72安装在“机器人山羊”上,机器人首先会在背上装载一个带有射击控制和保险开关的金属盒子。发射后,盒子可以打开,用完的发射管可以丢弃,机器人就可以准备装填下一发。这种系统在战场上的吸引力不言而喻。M72旨在近距离击穿装甲或防御工事,操作员可以使用类似电子游戏的手柄进行侦察,通过机器人的摄像头进行观察。机器人侧面的传感器帮助它避开其他障碍物。一旦就位,就可以发射机器人的火箭弹,如果机器人能够幸存下来,它还可以让海军陆战队员在推进前目睹其造成的破坏。

将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带入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决定,因为城市作战需要减少感知能力。城市,即使是沦为废墟的城市,也可能隐藏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对于城市守军和攻方来说,能够将武器安装在机器人侦察兵上,特别是使用一次性武器的一次性机器人,提供了一种在不将士兵置于过度危险中的情况下,率先进入城市作战的方式。

观看此次训练演习中“机器人山羊”和其他测试项目的视频,请见下方。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Kelsey D. Atherton Avatar

Kelsey D. Atherton

科技领域特约撰稿人

Kelsey D. Atherton 是一名军事技术记者,自 2013 年起为《大众科学》供稿。他报道无人机器人和其他无人机、通信系统、核企业以及用于规划、发动和缓解战争的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