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正在发生。这对加密货币领域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种流行的加密货币即将迎来重大变革。
interstate highway
Denys Nevozhai / Unsplash

加密货币以太坊,作为加密货币领域的第二大巨头,并且是按交易量计算最受欢迎的加密货币,将于下个月进行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升级。这次升级被称为“合并”,它将改变以太坊在幕后运作的方式。具体来说,它将从使用一种称为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的算法来验证用户之间的交易,转变为使用一种更环保的权益证明(proof-of-stake)算法。这次转型,以太坊已经承诺多年,但在其推出过程中面临了许多延迟

麻省理工学院加密经济学实验室创始人 Christian Catalini 解释说:“这是加密货币领域一个备受期待的时刻。“我们很少看到对大型加密货币的治理和激励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和改变。”

以下是即将发生的事情。 

工作量证明的问题

比特币和以太坊目前使用所谓的“工作量证明”算法来向其区块链添加新区块。每当需要添加新区块时,世界各地的计算机(或“矿工”)就会竞相成为第一个解决一个极其困难的数学问题。第一个解决问题的矿工将获得一些加密货币作为报酬——这也是新代币进入经济的方式。(更详细的解释,请参阅我们关于加密货币基础知识的指南。)

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它极其浪费。比特币大约有 100 万名矿工,而以太坊大约有 12 万名矿工。每解决一个数学方程式的矿工,就有成千上万的矿工只是在浪费电力。这是加密货币处理相对少量的交易却消耗大量电力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像维萨这样的支付公司。处理相对少量的交易

合并与权益证明

权益证明是验证区块链的一种不同方法。在权益证明系统中,不是竞赛,而是“验证者”存入或“质押”一定数量的币,以参加一个彩票,从而成为添加每个区块的人。这些币被用作对恶意行为者的保险。例如,如果验证者行为不当并批准了欺诈交易,他们的质押品可能会被没收。作为运行网络的报酬,验证者可以通过交易费用赚取其质押币的回报。 

专家表示,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进行工作,而且不涉及极其复杂的数学运算,并且像树莓派这样小的设备就可以成为验证者,因此权益证明算法的加密货币运行所需的电力要少得多。例如,合并后,以太坊预计其能源消耗将下降约 99.95%。 

合并意味着什么?

自 2020 年 11 月以来,信标链(Beacon Chain,使用权益证明)一直与以太坊区块链并行运行。负责以太坊开发的组织推出了信标链,作为在以太坊更大生态系统中对权益证明的一种试点测试。“合并”指的是将“由信标链控制和协调”的权益证明系统整合到主以太坊网络中的计划。过去两年,信标链一直独立于主以太坊网络运行。

在过去的两年里,开发人员通过一系列测试网络试用了所有内容,因此他们有信心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合并目前定于 9 月 6 日开始,并应在 9 月 10 日至 9 月 20 日之间完成。(由于工作量证明算法的淘汰机制,合并的确切时间无法提前知道。)

完成后,以太坊将成为最大的权益证明加密货币。 

这对加密货币意味着什么?

最大的变化,假定合并成功,将是减少以太坊网络的能源需求。 

Catalini 说:“以太坊对环境的影响将大大降低。” 然而,他说我们无法确定其他方面。“工作量证明在安全性、韧性和分发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对于一个依赖币质押和权益证明的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我们了解得还很少。”

他说:“虽然其中一些激励措施和规则在纸面上看起来不错,但你可以想象会有敌对参与者试图利用这次转型来制造混乱。”

此外,还有不满的矿工可能创建新的以太坊“分叉”的风险。换句话说,将不会只有一个链,而是多个竞争链。Catalini 说:“有些人是工作量证明的忠实拥护者。“他们会接受某个其他工作量证明版本的以太坊吗?”这对整体加密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无法预测。

但 Catalini 总的来说是积极的。虽然他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并如何进行”,但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合并将是“以太坊的好消息”。

现在是购买以太坊的好时机吗?

Catalini 谨慎地警告那些希望在未来几周内通过交易以太坊快速赚钱的人。他说:“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围绕这次合并进行交易是极其危险的。”

他强调说:“生态系统中将有更多知情的参与者能够更早地进行交易。“消费者押注合并能赢,除了运气之外,可能性有多大?”我们认为不会。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Harry Guinness Avatar

Harry Guinness

撰稿人

Harry Guinness 是一位爱尔兰自由作家兼摄影师。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爱尔兰和法国阿尔卑斯山之间度过。Harry 的作品发表在《纽约时报》、《流行科学》、OneZero、Human Parts、Lifehacker 等数十家媒体上。他撰写关于科技、文化、科学、效率以及它们碰撞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