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一枚中国火箭将一个弹头发射到太空。美国情报机构称该弹头为导弹,中国称其为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进入了轨道,环绕地球飞行,然后滑翔到距离原定目标约24英里的地方。此次发射展示了中国的一项新能力,并复兴了一项旧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规避现有导弹防御系统的方法。
虽然中国此次发射系统的速度和滑翔能力很引人注目,但最突出的还是它所采取的特定弹道。
[相关:朝鲜的巡航导弹如何令其敌人感到意外]
每枚导弹都有自己的飞行路径。对于洲际弹道导弹(ICBM),其路径是飞跃北极的抛物线,飞行高度达数百英里,然后再落下;它们不会进入轨道。巡航导弹则贴近地面飞行。大气层内的高超音速导弹,就像DARPA于9月测试的那种,在高速移动的同时保持在大气层内。
对于中国此次新武器试验,其最可能的弹道是进入轨道,然后在飞行后期脱离轨道,其飞行高度从未达到洲际弹道导弹那样高。轨道与其说是一个固定的空间,不如说是一种与引力固定的关系。“轨道是指你在一个高度以足够快的速度飞行,以至于你在下落,但你下落的速度非常快,以至于你飞过了地平线并继续绕圈飞行,”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的教授 Jeffrey Lewis 在Arms Control Wonk播客的最新一期节目中说道。“你进入轨道,如果你想离开轨道,你就必须消耗能量,这样你才会开始再次下落。”
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弹道导弹、轰炸机和一对潜艇来部署其少量核武器。此次新试验展示的是一种将核武器投送到目标附近的另一种方式,尽管即使按照“仅差一点点”的核爆炸规则来算,偏离目标24英里也算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此次发射是对一种可能的武器系统进行的演示和测试,它结合了将武器送入太空的火箭和旨在返回地球的有效载荷。
美国和中国在描述它为导弹和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时,有可能指的是同一件事。美国情报部门在《金融时报》的最初报道中称其为“核能力高超音速导弹”,指出了其弹道、速度和飞行路径的终点。一个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也可以展示相同的飞行弹道和武器能力。
有趣的是,正如Lewis在同一播客中提到的,航天飞机本身就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在航天飞机出现几十年之前,空军和NASA就已经通过Dyna-Soar轨道滑翔机探索了高超音速再入技术,而太空部队现代的X-37B机器人太空飞机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返回地球。
它与所谓的“分段轨道轰炸系统”(FOBS)有何不同
要理解中国为何可能要开发此类系统,就得回顾过去,当时苏联率先为核武器开创了这种弹道。这种武器被称为“分段轨道轰炸系统”(FOBS),它会进入轨道然后离开轨道。(将武器部分或分段地送入轨道,即使仅用于飞行期间,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规避《外层空间条约》关于禁止在轨道上放置武器的规定。)
[相关:为什么DARPA的新型高超音速武器能造成如此毁灭性的打击]
克服这一障碍的意义在于,FOBS比洲际弹道导弹更好。FOBS允许一个国家通过绕道南极来运送核武器,而不是像洲际弹道导弹那样选择飞越北半球的较短路径。这是一条更长的飞行路径,但它也穿过了一个早期预警传感器较少的空域。发射本身仍然会被探测到,因为太空中的红外传感器可以看到火箭点火升空,但如果导弹远离,追踪发射物体所需的其他设备就会失效。
FOBS可以规避一些追踪,因为它足够靠近地球,以至于设计用于探测高飞越北半球的火箭的传感器会被其阻挡。当FOBS返回北方攻击目标时,它也是以一个偏离固定导弹防御系统的角度飞行的。导弹防御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难题,原因有很多。用子弹拦截子弹意味着追踪来袭武器,准确计算其速度,然后希望拦截器能准确地找到弹头,而不是诱饵或干扰物。
如果核攻击来自FOBS,它很可能会绕过大多数追踪传感器,在进入导弹防御系统的探测范围内时,几乎没有时间做出反应。苏联开发FOBS是为了规避上一代美国导弹防御系统。
很容易理解,中国展示一条类似弹道的飞行器,是遵循着类似的逻辑,即开辟一条绕过现有导弹防御系统的路径,以确保在核交换中,一些武器仍能保证命中。
冷战时期核发射技术的重现至少带来了一个第一次没有的优势。虽然问题的物理原理没有改变,但核防御和投送系统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避免。过去,苏联和美国就通过填补分段轨道系统存在的漏洞、共同同意放弃导弹防御计划以及谈判裁减武器来缓和了紧张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