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窥研究量子内存的实验室

亚马逊的秘密武器?合成钻石。
the bottom of AWS' chandelier for quantum networks
量子内存是量子网络的“心脏”。 Charlotte Hu

近一年前,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宣布与哈佛大学合作测试和开发量子网络。今年六月下旬,AWS 开放了实验室,让包括《流行科学》在内的媒体一窥其量子中继器的早期模型。量子中继器类似于经典的放大器,可以传输光信号穿越长距离的光纤。

AWS 量子网络中心负责人 Antia Lamas-Linares 表示:“我们正在开发量子网络技术。这些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许多已经在学术实验室部分演示过的技术,仍然需要大量的开发才能实现我们所说的‘成熟的量子网络’。”

那么,这种技术有什么用呢?量子网络可用于在无需第三方的情况下分发加密密钥,或创建匿名的多用户广播。

制造量子网络的挑战

在量子网络中,与经典比特(只能是 0 或 1,关或开)不同,存在量子比特,或称“qubit”,它们可以同时处于 0 和 1 的叠加态。计算机科学家可以将这些量子比特纠缠起来,并利用它们的量子特性执行经典方法难以、资源密集或不可能完成的计算。

AWS 量子网络的构想。Charlotte Hu

但是,与经典系统类似,要构建网络,团队需要能够生成量子比特,并将它们传输和存储起来。AWS 量子研究科学家 Nicholas Mondrik 解释说,传输量子比特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是使用光子,也就是光粒子。光子传输效果好,而且“通过一点点巧妙的设计,你就可以将量子比特编码到光子中。”

[相关:芝加哥现在拥有一个 124 英里的量子网络。它的用途是这个。]

光已经在经典光纤系统中用于长距离传输信息。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大约 62 英里(约 100 公里)后,信号就会开始衰减。这时就需要光放大器。它们可以检测到光信号变弱时,并在将其送入下一段光纤之前进行放大。然而,Mondrik 说,用于传输光信号的光放大器和其他设备会迫使光子在 0 或 1 之间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会破坏光子携带的量子信息。

一个封装好的量子内存设备原型。Charlotte

AWS 一直在打磨的关键创新之一是量子信号放大器的量子等效物,称为量子中继器。

钻石是量子研究人员最好的朋友

为了制造量子中继器,他们首先需要找到制造量子内存的方法——一种能够存储量子比特的设备。这样,它可以捕获传入的光子,对其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其发送出去。解决方案是:合成的“量子级”钻石。

带有中心硅空位的钻石晶格模型。Charlotte Hu

Lamas-Linares 说:“在钻石的结构中,有时会出现缺陷。有时会出现不透明的、带有颜色和色调的钻石。这些被称为色心,是钻石中的杂质。”“事实证明,这些杂质就像一个人工原子,你可以用它们来存储光子的状态。这些有趣的颜色使我们能够与光进行交互,存储飞行中的量子比特的状态并对其进行操作。”

使钻石适合存储光子的方法是首先创建“硅空位”。为此,研究人员会取一个尽可能纯碳的钻石,然后用硅原子轰击碳晶格。这些硅原子会击出几个碳原子,取而代之,并作为钻石晶格中的固定原子,通过电子与光子量子比特相互作用。

为了将光子引导到硅原子上的电子,研究人员在硅空位周围构建了纳米腔,这些纳米腔基本上就像一套镜子,将光引导到需要去的地方。

装有量子内存的吊灯。Charlotte Hu

为了使这个过程能够进行,团队需要阻止钻石结构振动;他们通过将其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来实现这一点。他们使用的设备是与用于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吊灯式稀释制冷机-真空-热屏蔽组合相同的设备。但这个基础设施明显更小(大约只有一半大小),而且尾部连接方式也完全不同。

Mondrik 说:“这就是硅空位,也就是这个钻石内存所在的地方。”“为了使硅空位作为量子内存、作为量子比特工作,你需要将其置于强大的可调磁场中。”因此,吊灯的底部有额外的结构,可以在外部安装热屏蔽之前连接一个超导磁铁。

还有一个压电堆栈,帮助研究人员控制方向;一条微波线,帮助他们操纵量子比特;一根光纤,将光导入钻石腔;以及一个从吊灯底部延伸到顶部的显微成像系统,让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他们正在做什么。

但并非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在稀释制冷机中进行。实验室周围还设有室温工作区,用于制造、测量和表征量子比特。

量子研究人员的室温工作区。Charlotte Hu

就目前而言,将所有不同组件组合在一起的装置看起来像是电线、金属和透镜的复杂组合。但最终,团队希望将这项技术压缩成一个单一的、可适应的硬件,可以拖放并集成到任何类型的量子计算设备上。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Charlotte Hu Avatar

Charlotte Hu

助理科技编辑

Charlotte 是《趣味科学》的助理科技编辑。她对了解我们与技术的关系如何变化以及我们如何在网上生活感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