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来看看这些令人惊叹的古董音乐钟了

在清朝,欧洲传教士将“自鸣钟”作为礼物献给中国皇帝,它展示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Antique zimingzhong mechanical clock
这座精美的自鸣钟的西方风格会吸引乾隆皇帝。它上面雕刻的乡村风景和约书亚·雷诺兹的肖像复制品都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雷诺兹是18世纪一位受欢迎的英国画家。乾隆皇帝将他最珍贵的许多欧洲收藏品,包括自鸣钟,陈列在他于1747年至1783年间在北京郊区建造的宏伟(欧洲宫殿)中。摘自《自鸣钟:故宫珍宝》 故宫博物馆 故宫博物馆

在这个高科技数字设备无处不在的时代,机械时钟常常(被错误地)视为理所当然。有时很容易忘记,这些日常设备曾经被认为是顶级的技术奇迹。例如,从17世纪中叶开始,访问中国清朝的欧洲传教士定期将设计精巧、装饰华丽的音乐钟表作为礼物献给皇帝,以给他们的主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些被称为“自鸣钟”的钟表,最终数量达到数百个,并陈列在北京的紫禁城宫殿中——它们不仅是奢华的象征,更是精确追踪日食等天象的工具。

[相关:2万年时间计量简史]

Moving Pagoda Zimingzhong
这座壮观的自鸣钟曾属于中国皇帝。它在伦敦制造,经过8000多公里的陆路和海路运输,抵达北京中心的紫禁城。当上弦时,其九层结构会缓慢升起,并能听到轻柔悦耳的音乐。摘自《自鸣钟:故宫珍宝》 故宫博物馆 故宫博物馆
Zimingzhong with Armillary Sphere and Original Case
在这座微型自鸣钟的顶部,可以看到一个微小的浑天仪——一种展示星辰和行星绕地球运动的数学仪器。浑天仪至少自公元前300年起就在中国和古希腊使用,并且深受中国皇帝的喜爱。摘自《自鸣钟:故宫珍宝》 故宫博物馆 故宫博物馆
Zimingzhong with British and Chinese mechanisms
当这座自鸣钟上弦时,微型鸟儿会在闪闪发光的池塘上游动,三个盆栽的莲花会盛开。为其提供动力的机械装置是在广州制造的。制造商用中文和英文刻上了他的名字:“粤东省祥盛号, Cheong Sing”。然而,音乐机械装置是欧洲制造的。将中国和欧洲的机械装置结合起来,是广州自鸣钟的常见做法。19世纪初(清朝)。摘自《自鸣钟:故宫珍宝》 故宫博物馆 故宫博物馆

目前,伦敦科学博物馆正在举办一项新展览,“自鸣钟:故宫珍宝”,展示了这些“时光”的魅力。每件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借来的23件展品,都凝聚了数百名技艺精湛的工匠的合作心血。

自鸣钟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们能够展示那个时代的“精湛的音乐技术”。在设计师将乐谱转化为发条机械之后,这些钟表通常会演奏中国民歌“茉莉花”等旋律。

Gilt-metal zimingzhong
用纯金制作器物成本高昂。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等制造商很可能聘请了镀金匠,使用鎏金工艺(ormolu technique)来镀金自鸣钟。该工艺是将熔化的金属倒入模具,待其凝固后,在表面涂上汞和金粉。加热后,汞蒸发,金与金属表面融合,形成像这里一样美丽均匀的光泽。约1750–1795年(乾隆年间);由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制作。摘自《自鸣钟:故宫珍宝》 故宫博物馆 故宫博物馆
Bird Zimingzhong with parts from China and Britain
皇帝们经常指示自鸣钟处(负责制作自鸣钟的机构)将欧洲各地的零件与紫禁城制造的元素结合起来。虽然这座自鸣钟的时钟被归功于自鸣钟制造商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但精美的外壳和华丽的装饰几乎可以肯定是中国的。所有由自鸣钟处制造的自鸣钟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18世纪(清朝)。由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制作。摘自《自鸣钟:故宫珍宝》 故宫博物馆 故宫博物馆
Zimingzhong with Turbaned Figure
这座自鸣钟反映了18世纪英国人对中国的一种迷恋和误解。它的人物戴着缠头巾,帐篷饰有流苏,是被称为“中国风”(chinoiserie)的装饰风格的例子。中国风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图像,呈现出欧洲人想象的、笼统的“东方”景象。约1770年(乾隆年间)。摘自《自鸣钟:故宫珍宝》 故宫博物馆 故宫博物馆

虽然每件自鸣钟的工艺都十分精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总是准确地描绘了中国社会。例如,其中一个钟表上显示着一个戴着缠头巾的普通人物,这暴露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有限理解,这“突显了英国人对中国的兴趣,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缺乏文化理解,”科学博物馆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监伊恩·布莱奇福德爵士(Sir Ian Blatchford)解释道。解释道

Zimingzhong with British and Chinese mechanisms
这座自鸣钟装饰着精美的盆景(一种盆栽景观)。盆景在18世纪的中国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使用真花或人造花。英国观众通过传教士的著作和旅行写作,如让·丹尼斯·阿蒂雷(Jean-Denis Attiret)的《北京皇宫花园记述》(A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 Emperor of China’s Gardens near Pekin),对盆景有所了解。约1769–1790年(乾隆年间);由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制作。摘自《自鸣钟:故宫珍宝》 故宫博物馆 故宫博物馆
Elephant Zimingzhong
这座奇特自鸣钟中的大象,在机械上弦时,眼睛会转动,尾巴和鼻子会摆动。如今,它已成为故宫博物院文物医院精心修复和保养的1500多件自鸣钟之一。它们永久陈列在故宫博物院,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18世纪(清朝)。摘自《自鸣钟:故宫珍宝》 故宫博物馆 故宫博物馆

与任何潮流一样,自鸣钟钟表最终开始失宠。在1796年登基后,嘉庆皇帝认为这种艺术形式既不必要又昂贵,导致该行业衰落。尽管如此,自鸣钟在未来许多年里仍然是中国富裕家庭钟爱的传家宝。

如今,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象征着世界历史和技术合作的一个关键时刻。虽然目前展出的钟表都没有在运转(这是为了保护脆弱文物完整性的努力),但它们代表了历史上一个不朽的时期。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Andrew Paul Avatar

Andrew Paul

特约撰稿人

Andrew Paul 是 Popular Science 的特约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