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斯马尼亚恶魔不幸患上了不止一种,而是两种传染性癌症。但这种凶猛的澳大利亚动物可能终于要迎来转机了。塔斯马尼亚恶魔可能正在进化出抵抗袋獾面部肿瘤病的遗传能力,这种疾病在过去20年里已经消灭了近80%的种群。今天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动物基因组中负责癌症和免疫系统的少数几个基因的区域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以应对这种致命的癌症。
“这让我们对塔斯马尼亚恶魔的生存抱有希望,”合著者、华盛顿州立大学普尔曼分校的Andrew Storfer周五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科学家们于1996年发现了这种癌症,当时他们开始注意到塔斯马尼亚恶魔的脸上长有肿瘤。从那时起,几乎总是致命的袋獾面部肿瘤病已经传播到动物的整个分布范围。当袋獾互相撕咬(这些凶猛的捕食者经常这样做)时,癌症就会传播。“这种疾病……从宿主传播到宿主,基本上就像一个人体内的肿瘤存活了很长时间,”Storfer说。
然而,尽管流行病学模型预测它们将灭绝,但长期患病袋獾种群仍然得以生存。为了找出原因,Storfer和他的同事们转向了在疾病爆发前后从不同地区的塔斯马尼亚恶魔身上采集的组织样本。该团队扫描了动物基因组中80万个以上的位点,寻找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他们发现在他们采样的三个种群中,在袋獾面部肿瘤病出现之前和之后,有两个小区域存在差异。在这段基因组片段中发现的七个基因中,有五个与人类的免疫功能或癌症风险有关。合著者、华盛顿州立大学的Brendan Epstein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其中几个基因参与了向功能失调的细胞或病原体引导免疫细胞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塔斯马尼亚恶魔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进化——仅仅几代的时间。“这些基因的功能表明,袋獾的免疫系统可能正在适应识别肿瘤细胞,”研究人员写道。他们计划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这些基因的作用。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进化是否也有助于塔斯马尼亚恶魔抵抗它们易感的第二种传染性面部肿瘤。可以从宿主传播的肿瘤非常罕见,仅有的其他已知病例是在狗和某些贝类中发现的。袋獾的反应可能为科学家们提供一些关于癌症如何进化成可传播性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