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师们曾用“千少女”(kilo-girls)来衡量早期计算设备的性能,该单位大致相当于一千名女性的计算能力。到1965年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问世时,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单位。于是,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应运而生(一种计算类型)。
1946年,第一台(非超算)计算机ENIAC的算力约为500 FLOPS。如今的超级计算机算力已达PetaFLOPS——即1000万亿次。晶体管尺寸的缩小使得更多电子元件能够容纳在同一空间内,但处理如此海量的数据需要复杂的设计、精密的冷却系统以及供人类访问硬件的开口。这就是为什么超级计算机依旧保持巨型尺寸。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7年5月/6月的《大众科学》杂志,标题为“越大越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