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常常成双成对甚至成群出现,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对此原因长期感到困惑。这些成双成对或成三的恒星是自诞生起就围绕同一重心运行,还是后来由于一颗恒星的引力捕获了另一颗而相遇的?
一项来自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最新分析表明,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恒星都可能带着一个双生子一同诞生——包括我们自己的太阳。这项《皇家天文学会月报》最近已接受发表的研究成果,基于对仙后座一个巨大星云中新生恒星的观测。
恒星诞生于类似鸡蛋形状的星云,称为致密核。这些尘埃气体云会阻挡内部及背景恒星的光线。但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无线电波可以穿透黑暗。甚大阵列(Very Large Array)最近利用无线电波绘制了仙后座“育婴室”中所有年轻恒星的图谱,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来理解不同年龄恒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相距 500 天文单位(AU)或更远的双星——即地日距离的 500 倍——是年龄小于 50 万年的极年轻恒星。在这些系统中,两颗恒星倾向于沿着鸡蛋状星云的长轴排列。
年龄稍大一些的恒星,介于 50 万至 100 万年之间,倾向于距离更近——相距约 200 AU——并且在星云中没有特定的排列方向。
该研究的作者们提出了多种数学模型来解释恒星的分布,并得出结论:唯一说得通的解释是,所有与太阳质量相似的恒星一开始都拥有遥远的双生子。在大约一百万年的时间里,约 60% 的双星会分离(作者认为),而其余的则逐渐靠近。
这些结果支持了此前表明恒星成对形成的计算机模拟,也支持了年轻恒星比年长恒星更可能形成双星的观测结论。但作者们也谨慎地指出,这些发现需要在其他恒星形成星云中进行验证,并且还需要做更多工作来理解这一现象的物理机制。
如果这些结果能够被复制,它们将提供新的证据,证明太阳曾拥有一个(非同卵)双生子,其距离是海王星的 17 倍。而且它可能是一个邪恶的双生子。科学家将这个长期存在的假说中的双生子称为“复仇女神”(Nemesis),因为他们怀疑是它将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推向了地球轨道。
“我们说,是的,很久以前,可能确实存在一个复仇女神,”论文合著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史蒂文·斯塔勒(Steven Stahler)在一份声明中说。
但复仇女神从未被发现。如果它曾经存在过,它必定已经逃离了我们太阳的引力,奔向了银河系,再也未曾出现。家庭关系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