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助长了去年夏天致命的高温

为什么 2018 年夏天会发生森林火灾、停电以及道路和铁路变形。
2018 年 7 月 6 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潘德尔顿营的消防员正在加利福尼亚潘德尔顿营海军陆战队基地圣玛格丽塔/德鲁兹军营地区扑灭一场大火。(美国海军陆战队照片,由下士 Dylan Chagnon 拍摄)下士 Dylan Chagnon

2018 年夏天,欧洲、北美和亚洲酷热难耐。人们 因酷热死亡。道路和铁轨 开裂。电力 中断。森林火灾 肆虐

在瑞士,气候研究员 Martha Vogel 通过在苏黎世湖游泳来寻求慰藉。但在没有空调的朝南办公室里工作却成了一个真正的挑战。她晚上开着窗户,白天则拉下百叶窗以阻挡阳光,使条件稍稍好受一些。她的建筑靠近湖边,这也很有帮助。但这次经历让她坚信“从气候角度调查 2018 年的事件”很重要。

在随后的研究中,Vogel 和她在苏黎世的科技工程数学大学 ETH 的同事发现,2018 年夏天热浪的规模和数量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的结果。Vogel 说:“过去从未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极端热浪,而且无法(以其他方式)解释。” 研究人员最近在维也纳举行的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 会议上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论文正在《地球未来》期刊上审阅。

去年夏天,包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大部分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因酷热而萎靡不振。苏黎世的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了北半球的城市和农业地区,他们意识到高温不仅威胁着人类,也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

研究作者首先搜遍了新闻,查找有关 2018 年热浪的故事,记录了高温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危害。他们发现了日本的 中暑 报告,以及加拿大、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希腊、俄罗斯和韩国的 森林火灾。在瑞士和德国,农民看到 农作物枯萎,而在英国,工程师们则看到铁轨 变形

The United Kingdom, France, Belgium,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y in July, 2017 (left) and July, 2018 (right), during a heat wave and dry spell that turned landscapes brown.
2017 年 7 月(左)和 2018 年 7 月(右),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在热浪和干旱期间,景观变成棕色。NASA

接下来,研究人员检查了过去 60 年的温度数据,以确定所研究的区域中有多少区域在同一时间遭受极端高温。Vogel 说,在 2018 年 5 月至 7 月期间,热浪同时影响了所研究面积的五分之一。历史上,热浪从未覆盖过如此大的区域。

最后,研究人员探讨了人类在酷热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使用了 29 个气候模型,计算了在当今富含碳的气候和历史上碳排放量较低的气候中,发生此类热浪的可能性。在历史模拟中,并未出现 2018 年那样的规模和烈度的同步热浪。它们只出现在当今气候的模拟中。Vogel 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有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2018 年那样的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

The United Kingdom, France, Belgium,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y in July, 2017 (left) and July, 2018 (right), during a heat wave and dry spell that turned landscapes brown.
2017 年 7 月(左)和 2018 年 7 月(右),瑞典、丹麦、德国和波兰在热浪和干旱期间,景观变成棕色。NASA

她说,这些趋势令人担忧,并指出更频繁、同步的热浪几乎肯定会对公众健康以及各国保护道路和铁路以及扑灭森林火灾的能力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去年夏天在斯堪的纳维亚,一些国家请求紧急援助以应对森林火灾,Vogel 说,如果几个国家同时在与森林火灾作斗争,无法互相帮助,这种情况可能会变得危急。

此外,如果同步热浪对农业造成严重打击,其结果可能会引发全球粮食市场的动荡,Vogel 说。例如,2010 年,俄罗斯 禁止了所有小麦出口,原因是创纪录的热浪(130 年来最高气温)损害了该国的粮食作物,并导致粮价飙升。

最后,该研究模型发现,随着温度升高,像 2018 年那样的热浪将成为夏季的常态。自工业化前时代以来,气温仅升高了 1 摄氏度。在这种升温幅度下,人类可以预期大约每六年发生一次此类热浪。如果气温升高 1.5 摄氏度(这是一个不太可能乐观的情景),2018 年那样的热浪将每两到三年发生一次。如果气温升高 2 摄氏度(仅略低于乐观),此类热浪将几乎每年袭击北半球。

Marlene Cimons 为 Nexus Media 撰稿,这是一个报道气候、能源、政策、艺术和文化的联合新闻社。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