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正在对其枪支瞄准镜进行高科技升级

该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计算机和高清摄像头。
A soldier looks at a gun sight.
这款新瞄准镜名为 FWS-CS。Frederick Shear / 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正在为机枪和榴弹发射器开发一款新式瞄准镜。这两种武器,总体来说,并不以其精度著称,但这款新的装备希望能改变这一点。传统上,机枪更多地被用来制造一片无法逾越的铅弹火力网,而不是作为一种精确的武器。

这款新瞄准镜的正式名称是“系列武器瞄准镜-乘员组(Family of Weapons Sights-Crew Served)”,简称 FWS-CS。士兵们在2020年11月和今年2月的演习中测试了它。机枪和榴弹发射器已经具备瞄准功能,但增加 FWS-CS 将使士兵能够以比现在更多的方式使用这些现有武器。

瞄准镜很重要,因为在短暂的飞行时间内,每一发子弹都受到空气动力学定律的影响。热量、风,甚至重力的拉力,都会在子弹飞行过程中对其轨迹产生微小的影响,这些微小的影响累积起来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当子弹飞离枪械越来越远时。安装在枪械上的瞄准镜可以帮助射手补偿这一切,同时减少眼睛和目标之间的视觉干扰。

使 FWS-CS(一个更吸引人的名字肯定会有帮助)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内置的激光测距仪和能够计算射击弹道的计算机。对于操作武器的人来说,要做的就是将瞄准镜对准目标。

[相关:微软的新 Mesh 平台将您的远程同事变成全息影像]

“FWS-CS 是第一款采用‘扰动分划’技术的机枪光学瞄准镜。除了计算目标距离,弹道计算器还可以调整空气密度,并适用于陆军目前所有的机枪系统,”Justin Sweet 在负责该瞄准镜的陆军部门——士兵项目执行办公室(Program Executive Office Soldier)的新闻稿中写道。新闻稿

这款瞄准镜的命名有些令人困惑,叫做“系列武器瞄准镜-乘员组”。Deidra Knight / 美国陆军

这类功能在民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尽管高端产品要花费几千美元。此外,很少有产品(如果有的话)是专门为安装在后坐力大、射速高的机枪或后坐力震动剧烈的榴弹发射器上而设计的。

[相关:内战时期联邦士兵曾使用过这款原始机枪]

除了弹道测距,该瞄准镜还集成了热成像和红外成像功能,可在夜间或视线受阻的空气条件下使用。这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这款瞄准镜不仅仅是一个瞄准镜——它还是一台高清摄像头。虽然热成像瞄准镜确实存在,但它们无法像相机瞄准镜那样在白天使用。

然而,FWS-CS 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内置的弹道计算功能。根据陆军的说法,整个系统旨在“与其他系统同步,并通过 Intra-Soldier Wireless(本质上是面向单个士兵及其所携带装备的 Wi-Fi 网络)将武器瞄准镜的实时图像广播到其他头戴式系统。”

由于 FWS-CS 内置了摄像头,它有可能连接到士兵的抬头显示器,这意味着士兵无需将瞄准镜凑到眼前即可进行瞄准。

即使没有集成到抬头显示器中,能够更清晰地远距离观察目标的能力也能改变士兵的作战方式。这可以更容易地区分友军和敌军,并有助于区分合法和非法目标。对于操作武器的人来说,在远距离作战时甚至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因为士兵们可以利用老旧武器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远的距离和更高的精度进行战斗。

与新瞄准镜一同测试的三种武器都是久经沙场的军事装备。M2 .50 口径机枪,其衍生型可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几乎是一种神话般的机枪。现代型号每分钟可发射超过一千发子弹,有效射程为 6,000 英尺,最大射程为 24,000 英尺,即 4.5 英里。陆军还测试了 M240B 机枪,这是一款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车载武器,后来在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被海军陆战队和陆军改编为步兵携带的枪支。

还有 Mk 19 榴弹发射器,它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进入陆军服役,尽管其设计可追溯到二十年前。它是一种笨重的武器,设计用来向轻型装甲车辆或人员发射手榴弹。陆军列出的其对特定目标(如来袭车辆)的射程约为 5,000 英尺。如果用于范围爆炸,瞬间使其无法通行并附带伤害周围人员,射程为 7,250 英尺。

这三种武器都可以从三脚架发射,或安装在车辆顶部。改进人们用来瞄准它们的瞄准镜,就可以提高车辆的有效射程和火力,使陆军在载具巡逻时拥有更精准的打击能力。

这种精度上的变化是否会带来战术上的改变,还有待观察。毕竟,陆军可能会发现,像这样的武器在更远的距离上拥有更高的精度,会给士兵提供更多的选择,关于何时开始射击——以及何时不射击。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Kelsey D. Atherton Avatar

Kelsey D. Atherton

科技领域特约撰稿人

Kelsey D. Atherton 是一名军事技术记者,自 2013 年起为《大众科学》供稿。他报道无人机器人和其他无人机、通信系统、核企业以及用于规划、发动和缓解战争的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