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想到某个遥远国家或文化的歌曲时,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是熟悉的旋律,还是与你平时所熟悉的一切截然不同,让你几乎猜不到音乐在表达什么?
事实证明,你的猜测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更有根据。在不同的文化中,我们会为不同的目的创作不同的歌曲,比如,用来开始宗教仪式、让你跟着节奏舞动,或者让哭闹的婴儿安然入睡。但归根结底,文化内部的多样性远大于文化之间的多样性。
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尽管每个文化群体内部存在巨大差异,但它揭示了音乐的目的在世界范围内是如何普遍存在的。
“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有不同的音乐类型,但这意味着当我们放大来看时,社会的音乐行为其实非常相似,”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家Sam Mehr说。
Mehr开始着手这个项目,是因为他经常在研究论文的开头读到一句陈词滥调:“音乐是普遍的。”但每次看到这句话,都没有引用来支持。
为了检验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他和他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两个数据库:一个是人类学家对60个社会的音乐播放时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另一个是来自86个社会的118段音频录音。
他发现,有三个行为特征始终标志着音乐:正式性、唤起性(或歌曲的平静或兴奋程度)和宗教性。大多数社会都有属于一个以上类别的音乐。
基于这些类别,机器和外国听众在后续测试中都能辨别出歌曲的用途。研究人员调查了全球社区科学家的反应,通过在线测验中的样本,考察他们识别曲调类型的能力。
作者、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系博士生Manvir Singh表示,人们在猜测主题方面做得不错,尤其是在舞曲和摇篮曲方面。“音乐出现在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行为、社交和情感情境中,”Singh说,“但它在不同社会中表现相似。”
Daniel Levitin,一位认知科学家,他对音乐与进化进行了类似研究,他认为这种系统性理解音乐的方法早就应该有了。他还表示,这项研究指出了音乐与人类之间存在一个进化历史。
“音乐的大脑可能促成了我们现在视为理所当然的人类特质,比如同情心和共情,因为音乐能够独特地帮助我们达到这些状态,”Levitin解释道。“更不用说敬畏、欣赏和感激之情了。”
对Mehr和他的团队来说,数据搜集仅仅是开始。实验室正在进行更详细的测验,以深入了解人们对听到的内容的反应。他们还希望对不同人群进行研究,例如婴儿,看看他们对来自遥远社会的摇篮曲等曲调的反应。
Singh表示,他还希望分析歌词,以及歌词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即使是在他们不理解的语言中。“探索歌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如何引起这些情感或行为反应,”Singh说,“而且,更广泛地说,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歌唱者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