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纽特研究人员正在引领一项了解冰上生命的科学运动

一项新的加拿大倡议将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用于气候科学和社会正义。
SmartICE team
SmartICE 团队正在监测 SmartBUOY,这是一种先进的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控气候变化适应工具,位于努纳武特地区基奇克塔尤阿拉克社区附近的固定浮冰上。SmartICE 公司。

马修·哈利迪(Matthew Halliday)是一位记者、编辑和文案撰稿人,他的作品曾出现在全国的杂志和报纸上,并且为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客户撰写大量文章。本文最初发表于 Undark

十年前,加拿大最东北部一个几乎全是因纽特人的小村庄纳因(Nain)的 1200 名居民经历了一场不被大多数人注意的自然灾害。从 1 月到 3 月,当地的平均气温——通常在零摄氏度以下——比正常值高出 10 多度。形成的海冰又薄又裂,布满了露天的冰洞。狩猎变得危险甚至不可能,食物供应短缺,一项社区调查发现,当年有十二分之一的冰上出行者遭遇了事故。那年春天,至少有一人在他们的雪地摩托车陷进薄冰时溺亡。

在冰上出行从未没有风险,而且几个世纪以来,因纽特人一直依靠传统的路线和久经考验的知识来降低风险——他们会注意冰的颜色、质地,或者用鱼叉猛击时冰的抵抗力。但 2010 年的情况不同。“那一年非常极端,对人们的影响非常明显,”加拿大女王大学的气候学家、因纽特人后裔罗伯特·韦(Robert Way)说。“人们感到巨大的失落和焦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然而,那一年也是庆祝的一年:努纳措特(Nunatsiavut,发音为 noo-nut-see-ah-voot)成立五周年,这是一个自治的因纽特人领地,纳因是其行政首府。努纳措特在因纽特语中意为“我们的美丽土地”,如今是加拿大唯一的民族因纽特人政府。(虽然努纳武特地区多数为因纽特人,但它采用的是非民族公共政府模式。)

2010 年,这个初生的政府几乎没有资源来应对气候威胁,但它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其广阔的土地上进行研究,研究课题从永久冻土到史前冰川作用。过去,他们的工作很少与当地人有直接关系。“研究人员会来,做他们的工作,不告诉任何人他们在做什么,然后离开,对社区没有任何益处,”住在纳因的努纳措特政府因纽特研究顾问卡拉·帕马克(Carla Pamak)说。

因此,在当年 6 月,在经历了灾难性的冬天之后,政府举办了 Tukisinnik 社区研究论坛,汇集了当地居民和社区信任的几位学者。目的是将研究重点重新放在当地的优先事项上,其中海冰是重中之重。“这次会议‘为未来五到十年设定了议程’,”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圣约翰斯纪念大学(Memorial University)地理学教授、参会者特雷弗·贝尔(Trevor Bell)说。“这次会议让我们明白,研究是社区可以控制的、为自身利益而开展的活动。”

贝尔的成名作是 SmartICE。SmartICE 与努纳措特政府合作创建,它将传统的冰上知识与从嵌入海冰中和拖过海冰的传感器收集的实时数据相结合。SmartICE 于 2012 年在纳因开始试点,旨在生成可靠的出行危险地图,可通过台式电脑或智能手机访问。

SmartICE 并非孤军奋战。在过去的十年里,努纳措特政府一直将外部研究人员的努力引向因纽特人的优先事项,包括心理健康、野生食物的海洋污染、住房短缺,当然还有海冰。通过这样做,努纳措特一直是正在加拿大四个因纽特人地区(总面积超过 140 万平方英里,从阿拉斯加边境延伸到大西洋)推广的变革的早期贡献者。其结果可能会彻底改变加拿大和国际研究人员在北极地区的行为——北极是了解地球变暖未来至关重要线索的地方,但科学照常进行的遗产仍然笼罩着几个世纪的怀疑、愤怒和剥削的阴影。


包括加拿大的因纽特人在内的全球土著社区与科学和学术界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充满挑战。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因纽特人经常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旅行展览中被当作人类学上的奇特事物;据一项正在进行的诉讼称,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加拿大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曾将因纽特人作为人体试验对象,进行皮肤移植、测量疼痛反应,并强迫他们在严寒天气下穿着单薄的衣服来测试耐寒能力。

尤其是在老一辈人中,这种历史造成了他们对来自“南方”的研究人员和机构的警惕:通常指加拿大南部,但也包括美国、欧洲或几乎任何其他地方。更糟糕的是,加拿大历史上曾有过残酷的殖民政策。其中包括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大规模屠杀雪橇犬,以及将儿童强行与父母分离进入寄宿学校。在这些学校里,因纽特人的服饰、语言和习俗都被禁止,最后一所学校于 1996 年关闭。如今,因纽特人饱受一系列有据可查的社会弊病之苦,包括成瘾、贫困以及世界上最高的自杀率。这些状况已被科学地联系到由几十年殖民主义造成的文化断裂。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照常进行仍然是紧张和不信任的根源。特雷弗·贝尔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直在加拿大北部工作,当时他正在研究史前气候变化。他说,当时他做的正是原住民所不喜欢的事情:“降落在机场,跳上直升机前往偏远地区,并不真正与社区互动,也不汇报我们来这里的目的。”

这种紧张关系依然存在,尽管一股因纽特人政治运动已经开始在加拿大政治中产生严重的结构性变革。在努纳措特成立的六年前,多数为因纽特人的努纳武特地区在加拿大北部极地成立,而加拿大的另外两个因纽特人地区今天正在朝着有限的自治方向迈进。这四个地区联合起来成为因纽特人联合会(Inuit Tapiriit Kanatami),一个代表加拿大因纽特人在联邦层面的利益的组织。2018 年,ITK 启动了国家因纽特人研究战略(NISR),旨在提升研究自决权,并让因纽特社区在他们家园发生的研究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学术界常常认为自己是开明的,或者非常有进步,”该组织主席、来自纳因的纳坦·奥贝德(Natan Obed)说。“而我们因纽特人走进这个挤满了非因纽特人的房间,然后说:‘对不起,但你们实际上落后了。’”在奥贝德看来,加拿大宪法和政治的转型,使得像努纳措特这样的政府得以成立,其对因纽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现状的改变更为深远。

SmartBUOYs
SmartBUOYs 根据当地和传统知识确定的地点部署在海冰中。SmartICE 公司。

该组织的主要抱怨之一集中在研究资金和决策上。在因纽特人地区进行的大多数研究,因纽特人的参与很少或根本没有,他们在政府或大学的拨款机构中很少有代表。因此,科学家的研究重点严重偏向生物和物理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而这种偏见可能会持续下去,因为该地区现在被普遍视为我们全球共同未来的窗口。2014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和医学科学院的一份报告称,“北极发生的事情对世界各地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该地区拥有世界上大量的鱼类和石油储备,而冰雪融化加剧了气候变化并导致海平面上升。

尽管这些事实至关重要,但对因纽特人来说,它们往往远非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走进任何社区,任何乡镇办公室,要求查看文件柜,”贝尔说。“他们没有一个文件写着‘气候变化’。他们有写着‘失业’、‘贫困’、‘无家可归’、‘自杀’的文件。我们知道气候变化可能对所有这些问题都产生负面影响。但当一个人还在挨饿时,很难跟他谈论气候变化。”

正是这一认识催生了 SmartICE,自 2013 年以来,该项目已经经历了四代大型、固定式的冰厚传感器——称为 SmartBUOYS——部署在根据当地和传统知识确定的地点。该系统还辅以 SmartQamutiks——以传统的因纽特人雪橇命名——它们使用电磁电流来辨别冰的厚度。数据被上传到一个网站,以彩色编码的冰厚轨迹和浮标时间序列的形式提供。

其目的是解决一系列社区问题。毕竟,更安全的出行有助于猎人获取食物,改善心理健康,并帮助经验不足的旅行者在冰上行走,从而增强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知识。

该项目并非一帆风顺。最显著的是,2016 年,更先进的 SmartBUOYs 和 SmartQamutiks 的试点测试的资金从纳因转移到了努纳武特地区的庞德因莱特(Pond Inlet),该地区位于西北方向 1200 英里处。一些当地人表示,这在纳因造成了一些不满。但今年是最广泛的部署,该计划目前已在加拿大北部包括纳因在内的 17 个社区开展。

Members of the SmartICE team
SmartICE 团队成员正在监测努纳武特地区庞德因莱特社区附近的固定浮冰上的 SmartBUOY。迈克尔·施密特(Michael Schmidt)

SmartICE 的许多成功归功于努纳措特研究中心(Nunatsiavut Research Center),这是加拿大北部仅有的三个因纽特人拥有的研究机构之一。该中心坐落在一栋朴素的两层办公楼里,紧邻纳因唯一的酒店和餐厅。它包含两个小型实验室、一个小厨房和公共区域、工作站、办公室和过夜住宿。在很大程度上,它的成功与努纳措特的政治自治齐头并进。帕马克表示,国家因纽特人研究战略中提出的许多目标已经在努纳措特实现。“而在这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她说,“都激发了国家战略。”

作为因纽特研究顾问,帕马克共同主持努纳措特的研究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评估研究申请,评估其目标、对该地区的重要性以及结果将如何传达给当地居民。如果某个项目违反了委员会的准则,咨询委员会会与首席研究员合作寻找解决方案——而这通常是成功的。

SmartICE 并非这项合作的唯一成果,也不是唯一一项与冰相关的项目。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副教授布鲁诺·特雷布莱(Bruno Tremblay)研究海冰力学。他定期前往纳因,了解潮汐和风对固定在海岸线或海底的冰(称为固定浮冰)的影响,这种冰是海岸线的季节性延伸。与 SmartICE 一样,他的研究涉及部署浮标以开发更准确的海冰覆盖预测模型。为了在努纳措特开展工作,他与社区成员自由分享数据,并将浮标部署在社区要求的地点。“无论我们部署在哪里,总会有有趣的的科学问题,”特雷布莱说,“所以我们尽量遵循他们的优先事项。”

特雷布莱和其他研究人员经常与 43 岁的因纽特人猎人、渔民、杂工、搜救队员和兼职公民科学家乔伊·安格托克(Joey Angnatok)合作。安格托克帮助非本地人至少了解一点冰封世界对因纽特人的意义。对南方人来说,这片风景看起来很美但却荒凉,像是冰冻的山脉和海湾的迷宫。安格托克将其缩小到人的尺度,讲述关于特定岛屿或水体的故事和神话,描述哪些地区历史上由哪些家族居住,并识别最奇特的地貌,例如 PiKalujak(“冰山”)岛,这是一块几乎垂直的裸岩,从纳因湾的冰冷水域中戏剧性地升起。

作为一名搜救志愿者,安格托克深知冰上出行的危险。他为 SmartICE 的试点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与贝尔和其他合作者一起,帮助他们了解当地情况,部署和检查浮标,并拖运 SmartQamutiks。

“我一直是个科学迷,”安格托克说。“我曾和长者聊天,他们会说:‘哦,我以前从未在那里的冰上见过一个洞,不知道怎么回事?’然后你和研究人员交谈,他们会谈论水的盐度和其他的观察结果,你开始看到它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科学知识和因纽特知识如何相互补充和增强的问题是另一项努力的关键,该努力在庞德因莱特社区开展,SmartICE 在这里启动了第二个主要试点项目。在这里,一个名为 Ikaarvik(因纽特语中的“桥梁”)的项目促进了因纽特青年和外部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该项目的合作伙伴之一一直是 SmartICE,它在纳因之后将庞德因莱特作为其第二个主要试点地点。)

“年轻的因纽特人经常感到被拉向两个方向,”非营利组织 Ocean Wise 的北极项目总监埃里克·所罗门(Eric Solomon)说,该组织负责管理 Ikaarvik。“长者希望年轻人能够坚持传统价值观,”他说,但与此同时,世界正在他们周围迅速变化。

所罗门回忆起几年前,他与一位因纽特长者在北极圈以北约 155 英里处的一个城镇度过的一个下午。两人在冰上,在宁静的时刻,所罗门问那位老人他一生中看到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他意味着什么。老人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后说他一直以来都能通过风、天空和冰的状况来导航。他从父母和祖父母那里学会了这些技能,现在轮到他将这些知识传给下一代了。但在他一生中,变化的步伐已经削弱了这些技能的许多用处。

“他相信,”所罗门说,“他在社会中的角色已经过时了。”

SmartBUOY
要部署 SmartBUOY,SmartICE 团队必须钻透冰层。自 2013 年以来,SmartICE 已经经历了四代大型、固定式的冰厚传感器。SmartICE 公司。

所罗门说,这种故事可以改变研究人员对研究问题与社区需求相结合的紧迫性的看法。但尽管有许多有前途的努力——以及像 SmartICE 这样的重要项目所获得的关注和赞誉——但这些努力仍然是例外。他认为,一个问题是传统的学术资助模式,该模式要求在工作开始前就确定明确的研究问题。这意味着研究人员无法前往偏远社区为他们的研究提案提供信息,因此社区无法在确定问题或方法方面有意义地参与。

即使 SmartICE 也并非跨文化合作的完美典范。2016 年,该项目获得了加拿大的北极灵感奖(Arctic Inspiration Prize),该奖每年颁发给在对北方社区有切实益处的项目上工作的研究和科学团队。该奖项价值 40 万加元。凭借这项奖项以及次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势头奖(United Nations Momentum for Climate Change Solutions award),SmartICE 已转型为一家“社会企业”,其目标不仅是减轻出行风险,还在北方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机会,SmartICE 执行董事卡罗琳·哈丁(Carolann Harding)说。大约在这个时候,该项目的试点测试转移到了努纳武特的庞德因莱特。一些当地人说,这次转型没有与纳因的人充分沟通,使得 SmartICE 并不完全是贝尔及其创始人所期望的研究自决的典范。

与此同时,冰上事故仍在继续:2015 年,纳因居民吉姆·安德森(Jim Andersen)在纳因湾附近骑雪地摩托时,他前面的车辆突然陷进薄冰。安德森救起了两人,他们幸存了下来。他们很幸运;几年前,有两人在类似的雪地摩托事故中丧生。

然而,2020 年的头几个月带来了新的乐观情绪。SmartICE 最近设立了纳因生产中心(Nain Production Centre),这是一个小型设施,当地的年轻人正在组装最新一代的 SmartBUOY,并将分发给加拿大北部的社区。纳因在 2 月初部署了其首个 4.0 浮标。哈丁说,他们不得不等到安全才能出去部署它——今年冰的形成又推迟了。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