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暴当然会给地表居民带来灯光秀,但也有很多活动是我们在这里看不到的。图为例A:这张照片显示的是2019年2月,从太平洋岛国瑙鲁上空的雷雨云中向太空射出的“蓝色闪电”。
这个现象的捕捉细节刊登在国际空间站大气-空间相互作用监测器(ASIM)团队上周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发表在《自然》杂志上。ASIM使用一套相机、可见光和紫外光谱探测器以及X射线和伽马射线探测器来寻找雷暴云上空的电相互作用,以期捕捉太空闪电。
这篇论文不仅描述了蓝色喷流本身,还描述了它的几个“朋友”——云顶的四次较小的闪烁,它们没有射入大气层的第二层,即平流层。相反,这些闪烁停留在第一层对流层中。虽然我们对蓝色喷流和其他各种太空闪电知之甚少,但论文的作者提出,蓝色喷流是由于雷暴云盖的正负电荷区域之间发生“电击穿”而产生的。当相反的电荷交换位置时,静电被释放出来,从而产生了云层上方看到的蓝色闪光。这有点类似于当我们触摸物体并偶尔感受到静电时——静电能量在积聚,当它找到去处时,就会发生跳跃。
伴随这次“明星表演”的四次较小的闪烁被称为“精灵”。“精灵”是“电磁脉冲源引起的发射光和甚低频扰动”的缩写,它是一种光闪,当无线电波将带负电的电子推过电离层(一个从地球表面延伸50到600英里的大气层区域)时出现。这片天空含有高密度的自由离子和电子,当电子与其他粒子碰撞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形成“精灵”。
要更好地理解蓝色喷流、“精灵”以及北极光等其他太空灯光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ASIM的工具将在探索它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观测对于理解我们地表的天气系统如何工作,包括这些闪电模式可能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产生什么影响,也至关重要。欧洲航天局载人及机器人航天物理科学协调员Astrid Orr上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篇论文是ASIM正在观测到的许多雷暴上方新现象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表明我们对宇宙仍有许多未知需要去发现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