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鲁特爆炸为何产生了蘑菇云

虽然该市居民无需担心辐射中毒,但空气中可能潜藏着其他有毒物质。
The blast at the Port of Beirut from August 4 seen on a rendered satellite map.
8月4日,在卫星地图渲染中看到的贝鲁特港口爆炸。当局和援助人员仍在搜寻死伤者。Vampy1/Deposit Photos

周二震撼黎巴嫩贝鲁特的猛烈爆炸迄今已造成 150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并摧毁了该国首都 数十座建筑物。但爆炸视频中捕捉到的一个令人困惑的方面是:爆炸产生了一个巨大的 蘑菇云,这与核爆炸后看到的景象相似,这促使一些网络观察者质疑这次爆炸是否是原子武器造成的。

爆炸物专家现在表示,这场冲天火球很可能是由港口仓库中储存的 2750吨硝酸铵储备 引起的。硝酸铵是一种 高反应性化学物质,用作肥料,因为该化合物高浓度的氮能刺激植物生长。它也是一种名为 ANFO(硝酸铵/燃料油)的化合物的关键成分,采矿业用它作为炸药来粉碎大块岩石。

黎巴嫩官员表示,自2013年以来,这批硝酸铵一直存放在港口的一个仓库中,此前这批货物是从一艘名为Rhosus的俄罗斯货船上被没收的。

虽然这次爆炸的威力远不及核爆炸(根据武器大小,核爆炸可以烧焦 2.5英里或更远的半径),但它击沉了一艘停靠在附近的邮轮,吹毁了几英里外公寓的窗户,并在美国地质调查局 监测的地震仪上 留下了记录,该调查局将其能量等同于3.3级地震。

调查人员现在想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爆炸在过去七年中的某个时间点发生,而不是现在。在正常情况下,硝酸铵不会燃烧——但如果它暴露在高温下并与某些类型的燃料混合,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初步报告表明,港口储存的烟花不知何故被引爆,导致了更大的爆炸。

历史上几次最大的意外爆炸和恐怖袭击,包括1947年的德克萨斯城灾难和1995年的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都涉及硝酸铵。这种化合物仍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

这次爆炸还离1945年二战结束时摧毁日本广岛(8月5日)和长崎(8月9日)的 原子弹爆炸75周年 纪念日非常近。尽管贝鲁特爆炸的威力足以形成所谓的蘑菇云,但它缺乏核反应的几个典型特征。

典型的核反应始于武器放射性物质(通常是铀或钚)发出的灼热的白光。释放的能量如此巨大和即时,以至于会释放出强大的冲击波,能够夷平建筑物和树木。核武器还会发出所谓的“热脉冲”,然后迅速扩散辐射。“我们在贝鲁特没有看到任何类似的东西,”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副教授、安全研究项目成员Vipin Narang说。

贝鲁特火球的鲜红色也使其区别于原子弹爆炸的后续影响。“这是 NO<sub>2</sub> 化合物 的特征,”Narang说,这是硝酸铵爆炸的副产品。当气体释放到空气中时,它 可能导致呼吸系统问题;根据美国肺脏协会的说法,吸入它会增加气道炎症、咳嗽、喘息以及肺功能下降的风险。空气中高浓度的氨也会导致失明、肺部损伤和死亡。到目前为止,贝鲁特还没有关于爆炸后吸入空气对健康造成广泛负面影响的报告。

爆炸的异常规模以及随之升入黎巴嫩天空的蘑菇云在Twitter上立即引起了反响。美国体育记者Chris Palmer在一则已被删除的推文中写道:“那是蘑菇云。那是原子弹。” Palmer随后在社交媒体上被核专家公开谴责,指责他仓促下结论,但这在此之前已经获得了数百次转发和点赞。

“任何大规模爆炸都会产生蘑菇云,”蒙特雷米德尔伯里国际研究学院教授、武器扩散专家Jeffrey Lewis说。“火球在冷却和膨胀,并与大气相互作用。当它冷却时,就会形成那种蘑菇形状的云。” Lewis估计,贝鲁特的那次爆炸相当于几百吨TNT的威力。

其他安全专家也驳斥了关于原子弹的说法。“从我看到的第一段视频,我就知道是硝酸铵,”Cheryl Rofer说,她是一名退休化学家,曾在美国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了35年。“核爆炸要大得多。”

蘑菇云也可能自然发生,例如 火山爆发超新星爆炸。在这两种情况下,膨胀的气体都会加速进入更密集的区域,产生类似蘑菇的湍流涡旋。这个词在核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有许多关于爆炸的历史记载,包括 二战期间对德国黑尔戈兰岛的轰炸导致观察者 评论其形状像真菌。

尽管贝鲁特的红色烟雾已经散去,但当局仍在试图弄清楚爆炸的确切原因。但无论他们最终将其归咎于人为失误、政治冷漠还是其他原因,辐射都可以被彻底排除在讨论之外了。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Erik Olsen Avatar

埃里克·奥尔森 (Erik Olsen)

科技领域特约撰稿人

埃里克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记者和电影制作人,常驻洛杉矶。此前,他曾担任《纽约时报》纽约和柏林分社的高级视频记者,以及《Quartz》杂志的西海岸视频记者。他曾在ABC新闻担任了五年的在线和电视节目制作人。他制作过视频,并为多家科学刊物撰稿,内容常聚焦于海洋科学、无人机、技术以及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