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发同时具备核能力和常规能力的导弹——这些导弹可以装备不同类型的弹头。其目标是让中国的对手,尤其是美国军事基地和舰船,面临一种新的远程风险。
这些导弹包括东风-26、东风-21的衍生型号,以及可能是东风-17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解放军推行这种常规与核能力结合战略的理由似乎是结合了双用途武器带来的成本节约,以及一种看法,即所谓的“战略模糊”可以增强中国对常规导弹部队遭受打击的威慑力。其想法是,任何潜在对手在危机或冲突中考虑攻击中国常规部队时,都会担心可能无意中击中核武器,从而灾难性地升级局势。
这种战略的风险在于,这种模糊性会大大增加由于误判而发生意外核交换的危险。正如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汉斯·克里斯滕森解释的那样,如果中国发射了一枚装备常规弹头的双用途导弹,但目标国无法区分其弹头是核还是常规,它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自己正遭受核攻击,并以同样的报复方式反击中国。
同样,中国设定的模糊化情景也可能成为现实:在战争中,对手可能打算攻击它认为是解放军的常规导弹,但却无意中击中了其核部队。这可能会让中国认为其真正的核威慑能力才是目标。
然而,到目前为止,普遍的假设是,尽管这种做法可能破坏稳定,但解放军至少将核部队和常规部队分属于不同的、地理上独立的旅。这曾带来希望,即其他国家仍然能够区分中国核部队和常规部队。
不过,随着2017年发现中国新型东风-26导弹的部署方式,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东风-26导弹是一种中程弹道导弹(IRBM),射程约为4000公里(2490英里)。在《中程核力量条约》生效的过去三十年里,美国和俄罗斯都避免使用这种类型的导弹,直到俄罗斯违反条约,特朗普政府于2019年退出条约。
重要的是,东风-26是双用途的,能够携带1200-1800公斤的核弹头或常规弹头。正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詹姆斯·阿克顿在2020年报告《是核弹吗?》中所写的那样。
事实上,公开信息表明,至少有一个火箭军旅似乎已经这样做了。2017年中央电视台关于一个解放军火箭军发射旅(来自库尔勒的646旅)的文章报道称,该旅装备了一种新型中程SSM(很可能指的是东风-26)。文章还清楚地表明,该旅“同时拥有核和常规打击能力”。
该报道中,旅政治委员周禄生说:“我们的使命是两大战役,两大威慑(指核能力和常规能力)……一个核常兼备的旅必须训练掌握两种不同的作战姿态……这意味着该旅的官兵的工作量更大。”
营长张雷也呼应了这一想法:“我们必须学习核和常规,这意味着一个人必须精通两个岗位。”这篇文章甚至描述了一次演习,该旅练习发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然后迅速切换到核姿态执行反击任务,从而“表明这种新型旅真正拥有核和常规能力”。
鉴于东风-26旨在打击战略目标(它被俗称为“关岛快递”,因为它很可能瞄准关岛上的美军基地),中国规划者在希望沟通其区分常规和核角色的能力时,应该优先考虑对其弹头和预期作用有一定的明确性。然而,多份声明和报告表明,火箭军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同一个旅内混用核部队和常规部队。
鉴于火箭军似乎计划大幅增加其东风-26部队的数量,这种战略极其危险。通过混合这些部队,中国可能希望增强其威慑能力。但它也增加了在危机甚至常规冲突中发生误判导致核交换的可能性。总之,这些披露似乎表明,中国正故意增加混乱和错误的风险,而这恰恰是在所谓的“战争迷雾”最危险的领域。
P.W. Singer是New America的战略家,也是书籍 Ghost Fleet和即将出版的书 Burn-In的作者。Ma Xiu是BluePath Labs, LLC的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