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聚会受到了影响,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都通过 Zoom 或在户外保持距离并戴着口罩进行会面,以避免传播 COVID-19 的风险。但有一件事没有改变: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彼此。对蒙大拿州一个古生物遗址——恐龙山(Egg Mountain)化石记录进行的分析表明,这种群居特征可能比科学家们以前认为的要追溯得更远。
本周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上的这项工作,调查了一种新发现的来自晚白垩世(约 7550 万年前)的小型哺乳动物,它类似于今天的啮齿动物。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Filikomys primaevus”(意为“年轻、友好的老鼠”),因为他们相信这种手掌大小的生物是群居的。在山上的多个地点都发现了这种动物的化石遗骸,并且它们都与其他同种动物近距离地一起被发现。
“它们成群出现,数量从两到五只不等,拥有近乎完整的骨骼和头骨,”论文作者、华盛顿大学生物学系的博士候选人 Lucas N. Weaver 说。这种埋藏方式,以及这些群体由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组成的事实,让 Weaver 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这些动物很可能是一起生活的。
他们还认为,这些动物生活在洞穴中,就像现代的花栗鼠一样,这是基于它们的骨骼保存完好,并且看起来前肢强壮——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适合挖掘的特征。
如果属实,这将是哺乳动物表现出除了交配或抚养后代之外的社会行为的最早证据。Weaver 说,大多数现代哺乳动物——约 70%——不是群居动物,并且这种特征以前被认为是在包括人类和其他类人猿在内的有胎盘哺乳动物群出现的同时进化的。
科学家们过去认为,生活在恐龙灭绝的 KT 大灭绝事件之前的哺乳动物是相对不发达的生物。在这种观点下,恐龙的灭绝为哺乳动物的进化创造了新的空间。但 Weaver 说,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而这篇论文正是对这一观点的贡献。“它正在充实这一不断增长的叙事,即中生代哺乳动物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他说。
鉴于证据,“合乎逻辑的推论是,这些动物存在某种代际重叠的聚集,”研究哺乳动物社会性的米尔斯学院生物学教授 Jennifer E. Smith 说。然而,她也谨慎地表示,没有时间机器,我们不可能确切知道恐龙山“友好老鼠”的社会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化石记录只能告诉我们动物生前行为的有限信息。
尽管如此,“我认为这是未来研究学习更广泛的哺乳动物社会进化史的一个很好的基础,”她说。
Smith 特别对这些动物似乎都一起死亡或死后被一同放置在洞穴中的事实感到好奇。她说,我们知道像人类、大象甚至蜜蜂这样的哺乳动物有处理死者的方式,而这可能就是这些化石的情况。
这项研究是 恐龙山遗址 的最新发现,该遗址包含大量关于白垩纪动物的信息。但 Weaver 表示,更多论文即将发表。他个人正在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多瘤齿兽(multituberculates)的生理结构,这是一类大型且多样化的哺乳动物,而“友好老鼠”就属于这一类。他还预计将有更多关于多瘤齿兽进化的研究。“现在我们有了这些头骨、完整的牙齿和骨骼,我们可以对它们的进化关系提出更详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