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其原产地波多黎各,可可蛙(coquí frog)的名字来源于它标志性的叫声,这种叫声是摇篮曲的素材。根据该岛原住民泰诺人(Taíno)的神话,这些小小的两栖动物是为了纪念一位女神失去的情人,而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他的名字:ko-kee, ko-kee。
但在那些对这种夜间出没的小生物没有怀旧之情,或者没有天敌来制约它的地方——这种叫声简直是噩梦,距离3英尺远时,音量可达90分贝。这就像整夜都有割草机在窗外运转一样。可可蛙已经侵入了多米尼加共和国、维尔京群岛、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但在夏威夷,它们最为令人担忧,因为它们嘈杂的传播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
当这个物种在20世纪80年代来到夏威夷大岛时——很可能是作为非法携带者乘进口植物而来——当地居民对睡眠的损失愤怒不已。但合唱声却越来越响。在波多黎各的雨林中,可可蛙通常每英亩的密度为8,000只。夏威夷官员已记录到这一数量的四倍多。犹他州立大学的生态学家凯伦·比尔德(Karen Beard)说,一个晚上的实地考察能让她耳朵嗡嗡作响。
这种激增也意味着对生态系统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可可蛙的原生栖息地,鸟类、蜘蛛和蜥蜴会以它们和它们的卵为食。但夏威夷孤立的群岛上很少有特有物种——更不用说对吃吵闹的青蛙感兴趣的物种了——所以可可蛙更有可能从当地岛屿生物那里夺食,而不是成为它们的食物。
到目前为止,它们主要栖息在潮湿、温暖的低地,这些地方已经存在大鼠和猫鼬等其他入侵物种。但气候变化可能会促使可可蛙迁移到变暖的山区,这可能使它们与夏威夷吸蜜鸟等本地鸟类直接竞争食物。这些雀类代表着该岛上为数不多的原始居民,该类群中超过一半的物种已经无法逃脱连续的异类入侵者的浪潮。
几十年来,该州一直试图遏制这种蔓延。2004年,当大岛的市长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时,来自多个机构的官员们在受感染地区展开行动,试图徒手捕捉青蛙。直升机编队喷洒柠檬酸,通过灼伤皮肤来杀死青蛙。这些技术在瓦胡岛和考艾岛——这两个地方相对没有可可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那里的害虫防治人员仍然需要捕捉或喷洒偶尔出现的“合唱团”。
尽管存在环境威胁,大多数居民至少已经习惯了这种刺耳的歌声,比尔德说。这可能是选择性注意的结果,即大脑学会筛选掉某些噪音,而不忽略整个声景(这使得我们不会因为我们自己的呼吸声而分心)。有些人甚至*喜欢*这种叫声:夏威夷整整一代人都听着可可蛙的叫声长大,甚至在梦中。
这些宁静的夜晚是有代价的。比尔德说,一旦人们适应了噪音,他们就不会再向有关部门投诉了。大岛现在是可可蛙的天堂,但夏威夷其他地方的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听到这些夜间叫声时拿起电话,来防止同等程度的侵扰。
本文最初发表于《大众科学》2019年冬季刊的《噪音》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