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表明,善良可能存在于鸟类之中。慷慨并非是人类独有的特质,甚至 也不是灵长类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 —— 这种慷慨的能力甚至可能存在于那些伸出翅膀而非援手的生物中。
“我们人类认为,正是这种特质让我们如此特别,正是它促成了我们伟大的合作成功,” Désirée Brucks 说,她是《Current B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的作者,也是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他物种也表现出这种特质。甚至鸟类,它们在三亿年前就与哺乳动物分化了。”
这项由 Brucks 和合作者 Auguste M.P. von Bayernat 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鸟类学研究所进行的新研究,记录了非洲灰鹦鹉帮助同伴获取零食的行为。
实验是这样的:两只鹦鹉被安置在彼此相邻的笼子里,中间有一个洞,允许它们来回传递物品。它们每个笼子还有一个朝向实验员的洞。有时鸟儿会得到代币,它们可以将代币交给科学家换取零食。
一只鹦鹉得到了代币,但它与实验员的通道被堵上了。现在这只小家伙面临一个选择:是囤积代币,还是将它们交给旁边的鸟,那只鸟仍然可以通过代币换取食物。
总的来说,非洲灰鹦鹉愿意传递代币,即使它们自己没有吃到零食。它们也不太可能仅仅因为随手一丢而分享代币,如果另一只鸟或实验员不在场的话,这表明它们并非只是随意地将物品推出笼子。
另一种鹦鹉——蓝头金刚鹦鹉——也进行了同样的测试,但它们不太愿意将代币传递给邻居,无论实验员是否在场。在 12 对蓝头金刚鹦鹉中,只有两对传递了超过八个代币,而 16 对非洲灰鹦鹉中有 10 对达到了这个数量。Brucks 将此归因于社会环境:蓝头金刚鹦鹉生活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中,过于友善可能没有太多好处。但非洲灰鹦鹉生活在大群中,它们的社会动态和伙伴关系 constantly in flux,所以维持一个好伙伴的声誉是值得的。
但哈佛大学的研究员 Irene Pepperberg 表示,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她指出,深入研究这项新研究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项任务表现最好的鹦鹉是那些关系最亲密的——它们在测试之外就被记录到在一起社交,有些甚至是兄弟姐妹。Pepperberg 还提到,一些鹦鹉已经接受过类似任务的训练,这可能让它们比其他研究对象更具优势。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配对在测试中完全没有配合。总而言之,她不相信实验中鸟类的行为可以推广到该物种的典型行为。
“它们提出的主张比其数据支持的要强硬得多,” Pepperberg 说。
研究过其他鸟类类似社会合作行为的阿卡迪亚大学心理学教授 Juan Duque 指出,即使非洲灰鹦鹉具有利他主义的 *能力*,它也可能不是该物种普遍存在的特质。动物就像人一样,有不同的个性——有些可能比其他动物更愿意提供帮助。
“你有一些朋友超级乐于助人,超级友好,超级支持,” Duque 说。
“而你还有其他一些朋友,你需要主动联系他们,当你出去吃饭时,你知道他们可能比较吝啬。”
因此,虽然这篇论文暗示非洲灰鹦鹉的乐于助人可能并不罕见,但至关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每个个体都会有略微不同的行为。更大群体鸟类的互动可能更能说明这些鹦鹉在野外的友好程度,以及真正影响它们如何对待羽毛朋友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