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州的 9/11 纪念馆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声音作为纪念方式之一

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静默设计后,建筑师们现在也开始为耳朵进行设计。

“世贸中心纪念馆”坐落于繁华的纽约市中心。但站在瀑布的边缘,置身于一片人工种植的沼泽白橡树林中,城市的喧嚣渐渐远去。由建筑师迈克尔·阿拉德(Michael Arad)和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设计的纪念馆,用两条深30英尺、每分钟泵送26,000加仑水的巨大人工瀑布的轰鸣声,压制了街道上的生活气息和城市的喧嚣。

曾经高耸的双子塔如今化作了深入地面的、如同蓄水池般的反射池。该遗址在“9·11”袭击十周年之际向公众开放,风格朴实、引人深思且具有阐释性,与其他的现代纪念馆一脉相承。巨大的喷泉由黑色花岗岩铸造而成,周围刻满了遇难者的名字。但在某一方面,该遗址打破了传统:它不仅能满足视觉,也能满足听觉。

“如果你想一想传统的纪念馆,它们就是巨大的石头建筑。它们是单调的。游客的唯一体验就是他们所看到的,”莱斯特·莱文(Lester Levine)说。他曾将5000多份遗址提案汇编成书《9/11纪念馆愿景》。虽然喷泉一直以来都能提供一些变化——特别是“世贸中心”的水景——但莱文说,“除此之外,它们是寂静的,没有色彩,也没有动态。”

由于传统和技术上的挑战,声音设计在集体追思的空间中一直进展缓慢。但本周日,世界上最大的风铃将在宾夕法尼亚西部“93号航班”坠机现场首次敲响,标志着我们纪念悲剧的方式悄然转变。

world trade center pools
“世贸中心”纪念馆的两个水池之一。pxphere

自由女神像寂静无声。越南战争纪念碑由冰冷、沉寂的石头雕刻而成。林肯纪念堂不讲谎言——或者说,不讲任何话。但2001年9月11日的悲剧是一次不可否认的声音体验。袭击发生后的几天里,被劫持飞机的驾驶舱录音以及亲人在大楼倒塌前几分钟留下的语音留言纷纷出现。警笛声呼啸,战斗机在空中呼啸而过。无线电记者和艺术家们带着录音设备,随时准备记录幸存者的故事。对许多人来说,恰当地纪念当天的事件,就需要相应地加入声音。

“93号航班”国家纪念馆的设计者、建筑师保罗·穆多克(Paul Murdoch)说,令他难忘的是失事联合航空公司的4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他为这个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2200英亩的场地提出了分两个阶段实施的方案。第一阶段是“姓名墙”,刻在白色大理石上。现在则是“声音塔”,一座93英尺高的预制混凝土结构,里面有世界上最大的40个风铃。

The wind chimes inside the Tower of Voices
这座93英尺高的塔中风铃效果图。渲染图由Paul Murdoch Architects提供

“一切始于风,”Arup设计公司的声学专家、风铃项目的声学负责人伊丽莎白·瓦尔蒙特(Elizabeth Valmont)说。她表示,这座塔像哨兵一样矗立在场地之上,里面安装着40个独立的抛光铝制风铃,长度在5到9英尺之间。每个风铃代表着航班上的一位乘客,它们共同进行着一场永恒的“对话”,但这一切仅由气流引导。

沿着环绕这片场地的公路行驶,或身处纪念区内,这个音乐装置既美观又引人注目,而且看似简单。瓦尔蒙特说,这个过程始于两年多前,当时穆多克联系Arup公司,希望能在他们的先进声学实验室进行一些模拟。这是标准的操作流程:在开始耗时耗资的建造工作之前,建筑师们通常会使用计算机程序、微缩模型和原型测试来模拟他们的设计方案,以确保他们的构想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但这个项目的挑战最大之处就在于:如何让内部击槌奏效,”瓦尔蒙特说。

大多数风铃,就像您后院里的那种,当风或人手等外部力量推动细长的管子撞击外部击槌时就会发出声音。这种碰撞会产生层层叠叠的声音。但穆多克对“声音塔”的设想是,每个风铃都必须在内部有一个钢制击槌。“让风铃像钟一样运作,内部有一个锤子,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瓦尔蒙特说。

他们在实验室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目标是找到击槌的理想位置、每个部件的重量以及风铃的最佳材料。但瓦尔蒙特说,“在书桌前能做的毕竟有限,”于是她的团队前往沙漠,在一个更真实的环境中测试设计的早期版本。在2017年位于西米谷的一次测试中,他们发现内部击槌原型按预期工作,在当地风力条件下就能发出声音。

但在任何风铃运往宾夕法尼亚州之前,设计方案和原型都经过了许多人的手。一位音乐家制作了一个调音表,确保每个风铃都有独特的声音,同时又保持整体的和谐。一位专门的风铃顾问也提出了建议。一位制造商生产了最终产品,并在整个过程中亲自测试了风铃。风力顾问就场地的流体动力学提出了意见。承包商则让这座塔成为了现实。“从未有过如此独特的纪念馆,”瓦尔蒙特说。“而且也从未有过如此有听觉冲击力的纪念馆。”

flight 93 memorial tower
建造中的“声音塔”照片。NPS照片

纪念馆仍然主要是视觉体验。但有迹象表明,声音正在兴起。2014年,21岁时赢得越南战争纪念碑设计竞赛的玛雅·林(Maya Lin)为康奈尔大学的鸟类学实验室设计了一个“声音环”。这个看起来像一个椭圆形画框的装置,实际上是一个木质包裹的扬声器系统,用来纪念已灭绝和濒危的鸟类及其生态系统。与此同时,美国原住民退伍军人国家纪念馆的设计竞赛手册明确指出,“可以使用多感官设计元素,例如融入声音或光线。” 由哈维·普拉特(Harvey Pratt)设计的、计划于2020年完工的获胜方案,似乎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纪念馆。但这些指导方针Nevertheless反映了意识的转变,哪怕只是微小的变化。

为“93号航班”纪念馆的风铃设计合适的音色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穆多克似乎坚信这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虽然大多数纪念馆从开放之日起就基本保持不变,但穆多克说,“通过声音和风的激活,它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纪念馆,因为它一直在变化。”而且,虽然其他设计提供了单一的共享体验,但这座塔将确保每一次访问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是个人化的。“在纪念过程中,调动不同的感官体验可以非常有价值,”他说。“它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纪念。”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Eleanor Cummins Avatar

Eleanor Cummins

撰稿人

埃莉诺·卡明斯是一位自由科学记者,撰写关于死亡、灾难和保龄球的文章。在 2017 年至 2019 年期间,她在《大众科学》杂志工作,从实习生一路晋升为助理编辑。她是纽约大学科学、健康和环境报道项目的兼职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