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邦德教孩子吸烟已半个多世纪

但随着情报的提高,他抽烟的次数也减少了
Cigarette smoke
詹姆斯·邦德于1962年开始吸烟,最后一次被目击吸烟是在2002年。图源:Pixabay
James Bond cigarette smoking
Pixabay

在六十年的时间里,詹姆斯·邦德躲过了数千颗敌人的子弹,避免了世界大战,并拆除了许多威力强大的炸弹。但他也可能鼓励了孩子们尝试吸烟。

奥塔哥大学公共卫生研究员、医学博士尼克·威尔逊(Nick Wilson)说:“科学上已经确凿地证明,电影中的吸烟场景与青少年开始吸烟有关。”“考虑到邦德——一个英雄——以及性感迷人的女性角色的吸烟行为,邦德电影整体上很可能促成了这种普遍现象。”

通过 GIPHY

为了更好地衡量邦德对吸烟的喜爱程度,威尔逊不辞辛苦地观看了全部24部詹姆斯·邦德电影,从1962年的《诺博士》开始,片中邦德与一个企图用无线电波武器破坏美国太空计划的敌人周旋。威尔逊发现,在那个十年的大多数电影中,邦德和他(她)的性伴侣都吸烟,并且使用了与吸烟相关的间谍装备(例如,其中一个装置释放了有毒烟雾)。

威尔逊得出结论,只有一部邦德电影——2006年的《皇家赌场》——完全没有出现与吸烟相关的画面。但威尔逊发表在《烟草控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邦德的吸烟行为在几十年来有所下降。事实上,邦德本人自2002年以来就没有再出现吸烟的画面。与吸烟相关的武器和装置在银幕上的使用也变得不那么普遍了。

邦德在20世纪60年代吸烟最多,当时他在83%的电影中吸烟。而且他吸烟时从不拖泥带水——平均而言,他在电影开始19分钟后就会点燃第一支烟。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邦德只在40%的电影中吸烟,而在20世纪90年代,他完全没有吸烟。

正如威尔逊所说,这种趋势确实是“有利的”,但仍有大量年轻观众在邦德电影中接触到一些吸烟的画面,比如他的对手们抽的酷炫烟雾。根据这项研究,最近的一部电影《幽灵党》(2015年)在美国10至29岁的观众中制造了2.61亿次“烟草印象”(烟草相关事件乘以影院观众数量)。这比其国内票房收入——2亿美元——还要多。

这些烟草印象对年轻人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当剂量很大时。在美国外科医生总监2016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接触银幕吸烟画面最多的青少年,开始吸烟的可能性是接触最少的年轻人的近两倍。

通过 GIPHY

邦德逐渐远离香烟的做法并未延伸到这位风度翩翩的间谍的性伴侣身上。一位“邦女郎”在2012年的《007:大破天幕杀机》中仍在银幕上吸烟,而邦德本人早就过了这个“过时”的阶段。威尔逊发现,在大多数年代,大约20%的邦女郎吸烟,尽管她们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六部电影的低谷期都戒烟了。

对威尔逊来说,这引发了对邦德先生二手烟暴露的担忧,尤其是在性爱后。威尔逊指出,在一例二手烟暴露的特定案例中,“一位伴侣使用了放在[邦德]裸露胸膛上的烟灰缸。”但威尔逊也承认,邦德可能与他的伴侣相处的时间不够长,不足以承受太多的二手烟健康风险,尤其考虑到大多数伴侣的生命都很短暂。威尔逊注意到,邦德的性伴侣中“因暴力死亡”的比率接近30%。

尽管邦德在《幽灵党》中没有吸烟(而且他短暂的风流韵事可能不会让他有太多罹患肺癌的风险),但任何会鼓励年轻观众吸烟的行为都是有问题的,因为科学家们对吸烟的了解越多,情况就似乎越糟糕。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吸食50支香烟,就会在每个肺细胞中产生一次额外的DNA突变。对于每天一包烟的吸烟者来说,这意味着每年每个肺细胞会产生150次额外突变。这些突变对肺癌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几率,而肺癌比其他任何癌症都更能夺走美国人的生命。

突变研究的作者之一卢德米尔·亚历山德罗夫(Ludmil Alexandrov)告诉《新科学家》:“吸烟就像在玩俄罗斯轮盘赌:玩得越多,突变击中正确基因从而导致癌症的几率就越高。”

鉴于有如此多的人在让他们的肺细胞发生突变,威尔逊建议考虑政府干预。“考虑到吸烟造成的健康问题如此之大,有充分的理由采取行动,例如使用‘R’[分级]分类。”威尔逊解释说,在一些国家,如果电影“含有不必要的吸烟内容”,就可以削减其补贴。

但就像邦德一样,一些年轻群体的吸烟率近年来有所下降。“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发达国家的青少年吸烟率出现了显著下降,”威尔逊说,尽管下降的原因尚不清楚。他推测,烟草税可能使香烟变得过于昂贵,或者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交群体认为吸烟是不酷的行为。

也许邦德也开始这样想了。1997年,当他的角色(暂时)戒掉这个习惯时,他称香烟是“肮脏的习惯”。

而他早期的吸烟行为,则可能归因于他当时面临着更紧迫的生存威胁:在六十年的时间里,高达15%的性伴侣试图杀死、解除武装或俘虏他。你可能也会感到有点压力。但也许邦德先生应该尝试一些瑜伽——或者,比如,不要当间谍。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