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一项新研究,黏菌、蚂蚁和亚马逊的产品推荐系统可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做出决策。
为了得出这个结论,Bernd Meyer 和他的团队研究了黏菌的行为——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真菌或动物,而是一系列松散组织的独立细胞——并将它们置于一个迷宫中。两条路径都通向燕麦片,这显然是黏菌最喜欢的零食,但其中一条路径是黑暗的,另一条路径则充满了刺眼的闪光灯,这是黏菌所厌恶的。真不友好。
黏菌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既要得到燕麦片,又要避开光线。更确切地说,既要得到燕麦片,又要躲避光线。矛盾的是,黏菌似乎在干扰下能更好地完成任务。由于令人讨厌的光束引起的路径重新规划似乎提高了它们的决策能力。
“决策过程中的微小错误……会让[黏菌的决策]不那么精确,但更灵活,”Meyer 说。
换句话说,他解释说,黏菌必须“犯错才能做对”。有谁会因为一篇关于黏菌的研究论文而感到如此安慰呢?
也许,对于非黏菌科学家来说,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如何将这种对黄色发光团的研究推演到全人类,以及我们用来购物的算法。
黏菌的决策过程不像人类那样复杂或,呃,有意识,但潜在的数学原理似乎是相同的。黏菌以及所有其他生物都是“自组织的”,这意味着它们有能力评估周围环境并试图保护自己和自身利益。至少在认真讨论黏菌等科学的社群中,自组织这一原则早已为人所知。Meyer 的研究增加了对“噪声”对自组织影响的理解。
在科学中,噪声不仅仅是声音——它是任何干扰正常事物的因素。而且,至少在达到让你彻底抓狂的程度之前,噪声会促使生物体适应环境。在 Meyer 的一项早期研究中,他的团队监测了“噪声”对蚂蚁的影响,蚂蚁比黏菌是更复杂、联系更紧密的生物,当时它们正试图获取食物。(顺便说一句,蚂蚁喜欢面包虫和实验室制作的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嗯。)“噪声”干扰了蚂蚁,改变了它们的行为,但也促使它们更快地做出有利的决定,当你在为资源而战时,这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我们需要个体挑战潮流,以便能够灵活地适应我们的集体决策,”Meyer 说。“无论这是因为有意识的反抗,还是因为这些个体不知道潮流的走向,或者他们仅仅是做错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确实在对抗潮流。”
但这与亚马逊有什么关系呢?这基本上归结于强化机制。如果噪声触发了突然的变化,黏菌——或其他生物,包括人类——可能会意识到他们之前的行为是一个大错误。但生物体也可能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如果是这样,“流行带来流行,”Meyer 说,偏离常规的做法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常态。
根据 Meyer 的说法,亚马逊的推荐系统遵循同样的机制。向消费者推荐产品的算法是随机的,基于亚马逊认为你可能想要的东西的统计模型。但通过将这些推荐发送给数百万人,算法最终会自我强化,因为用户会跟随并实际购买推荐的产品。Meyer 甚至认为,“如果你只看我们论文中的公式,你将无法区分你是在看蚂蚁觅食的描述……还是电子商务网站上的推荐系统。”
黏菌的决策过程与人类的决策过程之间的真正联系仍有待观察,但 Meyer 和其他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这个问题。让我们给他们一些好的“噪声”吧。
也许黏菌公司亚马逊也能从中吸取一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