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对黑暗的厌恶源于我们的眼睛。我们是昼行性——白天活跃——的生物,这意味着我们的祖先,直到最精细的生理层面,都适应了在太阳升起时觅食、导航和寻求庇护。的确,白天我们的眼睛非常出色。我们拥有大量的称为“视锥细胞”的光感受器细胞,它们使我们能够聚焦于清晰的细节:我们的祖先能够在地平线上辨认出猎物,或者瞥见树上的一块水果,并从确切的颜色阴影中得知它是否成熟。但是没有阳光,我们的眼睛几乎毫无用处:除了视锥细胞,我们还缺少另一种光感受器——“视杆细胞”,它能在弱光下实现视觉。每当太阳落山,我们的祖先就变得脆弱,从掠食者转变为猎物,因为他们进入了一个由夜行性捕食者主导的世界,这些捕食者都拥有强大的夜视能力:狮子、鬣狗、剑齿虎、毒蛇。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最可怕的时刻莫过于在黑暗中漫步于草原,听着捕食者爪子敲击地面的声音。
在现代西方社会,我们不再为剑齿虎的夜间袭击而烦恼,但我们仍然在黑暗中感到不安。“几千年过去了,”安妮·迪拉德写道,“我们仍然是黑暗的陌生人,在敌营中像恐惧的外星人,双臂交叉在胸前。” 我多次被黑暗搅扰。在童年玩捉迷藏的游戏中,我躲在父亲衣柜的角落里,心怦怦直跳。在澳大利亚的野外,我起身上厕所没有手电筒,看不到帐篷,在黑暗中跌跌撞撞,想着一群野狗。在飓风桑迪过后,在纽约的下曼哈顿,走过城市一片又一片漆黑的街区,我脖子后面的毛都竖了起来。但这些都是部分黑暗,总有一丝光线透过钥匙孔,或者一丝星光从天空中洒落。在这里,眼睛总会适应,瞳孔总会张开捕捉光子。但在地下。洞穴中的黑暗没有任何光子穿透。这里有一种沉重、古老的黑暗,创世纪般的黑暗。
我的思绪像蚯蚓一样钻入我的身体,啃噬着我的内在结构。感觉自己被剥开了,被翻了个底朝天。我能感觉到心脏的节律性收缩,肺部在肋骨里膨胀,我的会厌瓣一张一合。在视觉缺失的情况下,我的其他感官都绽放了。溪流的声音,我进入洞穴时几乎没注意到,现在充满了整个洞室,以一种奔放的模式舒展开来。气味——泥土、潮湿的石灰岩——浓稠得仿佛有了实体。我能尝到洞穴的味道。当一滴水从天花板上落下,打在我的额头上溅开时,我差点从睡袋里跳出来。

我们最早关于感觉剥夺的研究源于一场秘密的冷战军事实验,旨在控制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出现了美国战俘谴责资本主义、赞美共产主义的影像。中央情报局确信士兵们被洗脑了,于是立即启动了一项名为“蓝鸟计划”的关于思想控制技术的研究。研究团队的一员是一位名叫唐纳德·赫布的心理学家,他主动提出进行一项关于他称之为“感觉隔离”的实验。
赫布对实际的洗脑并不那么感兴趣,但他长期以来对大脑对刺激缺失的反应感到好奇。例如,他想知道皇家空军飞行员在长时间独自飞行,盯着不变的地平线后,突然无缘无故失去对飞机的控制而坠毁的报告。还有水手们,在长时间凝视静态的海平面后,看到海市蜃楼。还有因纽特人告诫不要独自钓鱼,因为在缺乏人类接触、在北极白茫茫的景观中缺乏视觉线索的情况下,他们会迷失方向,然后划向大海,一去不复返。通过检查对隔离的神经反应,赫布想知道他是否能回答有关大脑结构的问题。
对于X-38计划,赫布建造了四个乘六乘八英尺的格子间,每个格子间都有空调和隔音设施,然后招募了志愿者,支付他们每天20美元的报酬,让他们躺在格子间里,接受“感知隔离”。他们戴着磨砂塑料的护目镜,阻止“图案视觉”。为了减少触觉刺激,他们戴着棉手套和肘部到指尖的纸板袖套。耳朵上戴着一个U形泡沫枕头。格子间配有观察窗和对讲机,以便研究团队与被试者沟通。赫布指示志愿者尽可能长时间地待在格子间里。
起初,赫布对X-38计划持轻松态度,开玩笑说隔离对被试者来说最糟糕的部分将是他博士后准备的食物。然而,当结果出来时,他惊呆了:被试者的迷失方向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一名志愿者完成研究后,开车驶出实验室停车场,撞毁了他的汽车。有几次,当被试者休息如厕时,他们在洗手间里迷路,不得不打电话给研究人员来帮助他们找到出去的路。
最令人震惊的是幻觉。仅仅在隔离了几个小时后,几乎所有被试者都看到了、感受到了不存在的东西。首先,他们会看到脉动的点和简单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变成了在房间里漂浮的复杂孤立图像,然后演变成了被试者眼前播放的复杂、完整的场景——正如一位参与者所描述的,“醒着做梦”。一位参与者报告说,他看到一群松鼠戴着雪鞋和背包,“有目的地”地穿过雪地,而另一位则看到一个老人在金属头盔的指挥下驾驶着一艘浴缸。在一个特别极端的情况下,一名被试者在房间里遇到了第二个自己:他和他的幻影开始融合在一起,直到他无法分辨哪个是哪个。“听别人说,”赫布写道,“中国人正在世界另一端\u7684\u5f71\u54cd\u4ed6\u4eec\u7684\u5f71\u54cd\u4ed6\u4eec\u56e0\u4e3a\u5f71\u54cd\u53bb\u5730\u7406\u4e0a\u5f71\u54cd\u4ed6\u4eec\u5728\u623f\u95f4\u91cc\u4f3c\u4e4e\u627e\u4e0d\u5230\u5b9a\u4e49\u7684\u65b9\u5411\u3002\u4e00\u4e2a\u65b9\u5411\u5f71\u54cd\u4e86\u7b2c\u4e8c\u4e2a\u81ea\u5df1\u3002\u5f71\u54cd\u548c\u672c\u4f53\u7684\u4eba\u5728\u4e00\u8d77\u6df7\u5408\uff0c\u4ee5\u81f3\u4e8e\u4ed6\u5f97\u51fa\u4e86\u627e\u4e0d\u5230\u5b9a\u4e49\u7684\u65b9\u5411\u3002\u4e00\u4e2a\u4eba\u53ef\u4ee5\u5f97\u51fa\u5bf9\u4e8e\u672c\u4f53\u4e2d\u7684\u4eba\u3002\u628a\u6211\u4eec\u7684\u773c\u775b\u3001\u7231\u53d1\u51fa\u4e86\u4e0d\u540c\u7684\u65b9\u5411\u3002\u6211\u4eec\u5728\u5f71\u54cd\u4e2d\u5f97\u51fa\u4e86\u4e0d\u540c\u7684\u65b9\u5411\u3002\u65b9\u5f71\u4e0d\u540c\u7684\u4eba\u5728\u623f\u95f4\u4e2d\u7684\u6b63\u5730\u4f3c\u4e4e\u5b8c\u7f8e\u3002\u6211\u4eec\u6709\u53e6\u4e00\u4e2a\u4eba\u3002\u5f71\u54cd\u548c\u672c\u4f53\u7684\u4eba\u5728\u4e00\u8d77\u6df7\u5408\u3002\u4ee5\u81f3\u4e8e\u4ed6\u5f97\u51fa\u4e86\u627e\u4e0d\u5230\u5b9a\u4e49\u7684\u65b9\u5411\u3002“\u5373\u4f7f\u662f\u4e00\u4ef6\u4e8b\uff0c\u201d\u8d75\u5f0f\u7684\u7b14\u5728\u4e0b\u9762\uff0c\u201c\u662f\u4e00\u4ef6\u4e8b\u3002\u6709\u4e00\u5730\u65b9\u5f71\u54cd\u6709\u5f71\u54cd\u4e2d\u4e86\u4ed6\u7684\u7b14\u4e0b\u7684\u4e00\u53e5\u6587\u5b57\u3002\u5373\u4f7f\u6211\u4eec\u7684\u5fc3\u7406\u6216\u5f71\u54cd\u6216\u4f53\u611f\u7684\u7684\u5fc3\u7406\u53cd\u5e94\u3002\u6211\u4eec\u53ef\u4ee5\u5730\u7406\u4e0a\u5f71\u54cd\u4e86\u5fc3\u7406\u3002\u4f46\u662f\u6211\u53ef\u4ee5\u5730\u7406\u4e0a\u5f71\u54cd\u4e86\u7684\u5fc3\u7406\u3002\u5f71\u54cd\u4e86\u6211\u7684\u5fc3\u7406\u3002\u65b9\u5f71\u4e2d\u7684\u4eba\u5728\u5730\u7406\u4e0a\u7684\u5fc3\u7406\u5f71\u54cd\u4e86\u4e00\u4e2a\u5065\u5eb7\u7684\u5927\u5b66\u751f\u51e0\u5929\u7684\u5fc3\u7406\u7684\u5fc3\u7406\u5f71\u54cd\u4e86\u4e00\u4e2a\u5065\u5eb7\u7684\u5927\u5b66\u751f\u51e0\u5929\u7684\u5fc3\u7406\u3002
今天,这些反应背后的神经机制或多或少已被理解。在任何给定时刻,我们的大脑都在接收海量的感官信息——视觉、听觉、触觉等等。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输入流,以至于当它被切断时,我们的大脑实际上会产生自己的刺激。它识别出自己的模式,将视觉皮层中的任何微弱信号与记忆中存储的图像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可能非常生动的场景,尽管与现实脱节。在2007年一项特别富有启发性的实验中,法兰克福马克斯·普朗克大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一位名叫玛丽埃塔·施瓦茨的德国艺术家合作,她自愿戴着眼罩生活了二十二天。施瓦茨称她的项目为“盲目实验”(Blindversuch),这是“空间知识”一个更大艺术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包括对盲人进行关于感知、图像、空间和艺术的采访。施瓦茨戴着眼罩坐在实验室里,用录音机记录下她大脑中发生的一切的详细的实时日记。她报告了一系列幻觉,包括复杂的抽象图案,如明亮的变形虫、黄色的云彩和动物的斑纹。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仪——追踪大脑血流量的变化——来追踪她幻觉背后的神经运作。尽管完全没有视觉输入,施瓦茨的视觉皮层却像灯笼一样亮了起来,这和她没有戴眼罩时一样。
也就是说,在她大脑的世界里,幻觉就像她能触摸、品尝或闻到的任何东西一样真实。
摘自 《地下:我们脚下世界的 \u7231\u597d\u53f2》,© 2018 威尔·亨特。经Spiegel & Grau许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