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斥着活泼跳跃、羽毛华丽的鸟类画面的自然纪录片让我们相信,动物的偏好与自然选择息息相关。虽然这对许多生物来说是真实的,但这并非是单配制的斑胸草雀的真实情况。雌性斑胸草雀被证实的为数不多的偏好之一,就是喜欢与它们说相同“方言”的雄性鸟类,这意味着它们的歌声与雌性雀鸟的家乡环境相似。但在雄性鸟类数量不多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这种挑剔对繁殖几乎没有影响。
马克斯·普朗克鸟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模拟了雌性雀鸟在雄性选择不多的情况下,试图了解挑剔是否会影响雌性雀鸟最终拥有的后代数量。结果发现,雌性雀鸟依然保持选择性,并变得有创意:最终没有找到配偶的雌性鸟类仍然产了很多卵,但这些雀鸟没有照顾它们,而是将卵子丢弃在其他鸟巢里。
“这就像杜鹃的策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上发表的这项研究的作者、鸟类学研究员Wolfgang Forstmeier说,“没有伴侣的雌性会直接将卵产在其他雌性的鸟巢里,让它们的雏鸟由对方抚养。”
为了了解这种挑剔的代价,Forstmeier设置了十个包含十二只鸟的组。其中一半的组有四只雌性鸟和八只雄性鸟,让它们有选择伴侣的机会。另一半的组有八只雌性鸟和四只雄性鸟,这意味着几只鸟将无法找到伴侣。
雌性雀鸟先前已经表现出对拥有自己“方言”的雄性鸟类的偏好。这背后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只鸟在选择终生伴侣时,会寻找在其原生环境中数代以来一直听到的歌声。
[相关:许多动物会为自己的家进行气候控制。全球变暖可能会影响到这一点。]
“这些‘方言’的比例使得一些雌性有很多选择,而另一些则不得不争夺少数几只,”Forstmeier说。“这本应反映许多雌性争夺同一种稀缺资源的状况。”
Forstmeier本以为,选择雄性伴侣及其歌唱“方言”的机会较少的雌性鸟类后代会更少,但由于它们巧妙的弃卵策略,它们产卵的数量并不比在竞争更激烈的环境中的同类少,产卵时间也并没有推迟。Forstmeier解释说,如果这个实验重复多次,它们可能会开始看到雌性挑剔带来的一些轻微代价,但远远没有最初假设的那么多。
“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存在代价,结果发现代价比我预期的要小得多,”Forstmeier说。“这些鸟实际上非常务实,并且能够很好地应对这种难以满足的偏好带来的困境。”
虽然并非所有物种都能将卵子丢弃在其他生物的巢穴里,但这项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了解动物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应对环境压力。
更正,2021年11月5日:本报道的一个早期版本错误地陈述了这项新《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研究中一组实验的雌雄比例。并非所有雌性都找到配偶的组有八只雌性和四只雄性,而不是四只雌性和八只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