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迷航》粉丝如何改变了NASA首架航天飞机的名字

这是航天飞机“企业号”的航程,它在一次大规模写信运动后,被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改名为“企业号”,这场运动的参与者正是《星际迷航》的粉丝。

1974年,世界上第一架 航天飞机 开始建造,当时它被称为轨道飞行器-101(OV-101),在罗克韦尔公司位于加州唐尼的工厂生产。(该市位于洛杉矶县,以拥有现存最古老的麦当劳和塔可钟的诞生地而闻名于快餐爱好者。)随着航天器定于1976年首次亮相,它被重新命名为“宪法号”,以纪念美国二百周年。 

然而,正如史波克本人 伦纳德·尼莫伊几十年后在一次航天飞机仪式上开玩笑说,“《星际迷航》的粉丝们可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理查德·尼克松的首要指令:不要超支

1972年,阿波罗计划即将结束。如果说约翰·F·肯尼迪以“奔向月球”和“做那些事情,不是因为它们容易,而是因为它们艰难”的号召激励了国家,那么理查德·尼克松的言辞则不那么激昂。 

“航天飞机将通过大幅降低美元成本和准备时间,为我们提供例行太空访问,”他说道, 正如《大众科学》当时报道的。在登月之后,NASA局长托马斯·佩恩对美国的太空计划有着宏大的愿景。根据T.A. Heppenheimer所著的《 航天飞机决策 》,他曾提议乘坐核动力航天器载人前往火星,并在途中建造空间站和基地。

唉,星际旅行终究不是命中注定。当尼克松的预算主任罗伯特·梅奥从NASA预算中削减10亿美元时,佩恩将重点放在了他的提议中一个不太宏伟的部分: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正如Heppenheimer 所写 ,就连那个项目也几乎因预算原因被国会否决。然而,一旦NASA在国防部找到支持者,航天飞机项目就稳固了下来。第一架航天飞机“企业号”将只用于测试。而第二架“哥伦比亚号”则荣幸地成为第一架进入轨道的航天飞机。它于1981年4月12日升空,恰好是尤里·加加林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二十年后。

“企业号”从未遨游星际。但它为未来的航天飞机铺平了道路,这些航天飞机将在30年的时间里运送宇航员和物资进入太空,部署卫星,并最终实现国际空间站的梦想。 

space shuttle flying above airplane
在航天飞机接近和着陆(ALT)测试的第二次自由飞行中,“轨道飞行器101号”“企业号”在NASA 747载机上方翱翔。第二次自由飞行于1977年9月13日在加州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现阿姆斯特朗飞行研究中心)进行。图片:NASA 1996-98 AccuSoft Inc.,保留所有权利

《星际迷航》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尼克松于1972年宣布了航天飞机计划,同年第一届《星际迷航》粉丝大会在纽约市举行。四年前,该剧在粉丝的来信说服下,NBC高管将其续订至第三季,才得以侥幸逃脱停播。但到了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一年,该剧被取消了。然而,它的79集在重播中得以流传。当杰拉尔德·福特总统接管尼克松离任后的航天飞机计划时,他发现了《星际迷航》粉丝的热情有多么高涨。 

在一份现已 解密的备忘录 中,福特的一位顾问请求总统批准更改“宪法号”的名称为“企业号”。威廉·戈罗格写道:“NASA收到了来自‘星际迷航’这个与太空相关的团体寄来的数十万封信,要求将‘企业号’这个名字授予该飞行器,并指出‘使用这个名字将为本月在加州举行的首次公开亮相仪式带来可观的人文吸引力’。”

吉姆·坎农,另一位总统顾问,后来成为福特的传记作者,对这个想法赞不绝口。他写道:“这将使数百万电视节目《星际迷航》的追随者,他们是全国最忠诚的群体之一,感到个人上的满足。” 

并非所有人都赞同。顾问鲍勃·哈特曼指出,“企业号”是一个“尤其神圣的海军名称”,他认为“海军应该保留它”。另一位顾问杰克·马什表示,他赞成这个名字本身,但不赞成因为它是一个“电视潮流”而被选中。

福特选择拥抱《 星际迷航 》粉丝的热情。1976年,“企业号”驶出机库时,一支空军乐队演奏了《星际迷航》主题曲。尼莫伊和他的几位演员,包括尼切尔·尼科尔斯和乔治·武井都在场。这艘航天器于1977年进行了第一次大气层内的试飞,比该系列在银幕上以《星际迷航:电影》复兴早了两年。如今,粉丝们可以在纽约市的无畏号博物馆(Intrepid Museum)甲板上的“无畏号”航空母舰上参观真实的“企业号”,这证明了“星际迷航”粉丝在美国的力量。 

a space shuttle flying above the desert
在作为航天飞机项目接近和着陆测试(ALT)一部分的五次自由飞行中的第二次飞行中,航天飞机原型“企业号”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的德莱顿(现阿姆斯特朗)飞行研究中心上空,从NASA的747航天器载机(SCA)释放后自由飞行。一个覆盖主发动机区域的尾锥在飞行中平滑了气流。图片:NASA NASA/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