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空间站的一块碎片撞上了一座佛罗里达州的房屋。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证实了导致房主“难以置信”的太空垃圾的来源。
ISS
2021年3月11日——一个装有旧镍氢电池的外部托盘从Canadarm2机械臂上释放,当时国际空间站正位于中美洲以西太平洋上空260英里处。休斯顿任务控制中心命令Canadarm2将外部托盘释放到太空中,它将在太空中绕地球运行两到四年,然后无害地在大气层中烧毁。这些电池是在之前的太空行走中移除的,并被更新的锂离子电池所取代,以继续为空间站的系统供电。NASA

上个月刺穿佛罗里达州那不勒斯一所房子的“来自天空的物体”最终并非陨石。

4月1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这个神秘的金属圆柱体——它穿过了房主亚历杭德罗·奥特罗的天花板和地板——实际上是装有“老化镍氢电池”的货运托盘的一部分。该机构于2021年从国际空间站上丢弃了该托盘,当时他们在人造卫星上安装了新的锂离子电池。 

NASA原本预计这些硬件“将于2024年3月8日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完全烧毁”,然而奥特罗一家的遭遇却大相径庭。
奥特罗告诉佛罗里达广播公司WINK新闻:“那声音太大了,几乎砸中了我的儿子。他当时在隔壁两个房间,听到了全部过程。”。在将物体从扭曲的地板缝隙中撬出后,奥特罗说他当时怀疑那是一块陨石。

space debris
从NASA飞行支持设备上回收的支架,该设备用于将国际空间站电池安装在货运托盘上。该支架于2024年3月8日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并撞击了佛罗里达州那不勒斯的一所房屋。图片来源:NASA

根据NASA的说法,这些碎片实际上是由一种称为Inconel的镍铬基超合金制成的。该物体最初是电池支架的一部分;在撞击奥特罗家后,幸存的圆柱体重1.6磅,高4英寸,直径1.6英寸。

2021年,NASA预计该托盘将“绕地球运行两到四年,然后在大气层中无害地烧毁”。本周,NASA表示国际空间站将调查此事件以“确定碎片幸存的原因”,并补充说它“致力于负责任地在近地轨道运行,并在必须丢弃航天器时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以保护地球上的人们。”

虽然太空垃圾危机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人类在近地轨道上留下的碎片正在迅速堆积。欧洲航天局估计,地球轨道上有36,500个大于10厘米的碎片。该机构报告称,所有已知太空物体的总质量超过11,500吨(或超过2500万磅)。这些垃圾包括从油漆碎片和螺栓到报废卫星和废弃火箭助推器的一切。这些垃圾大部分来自政府的太空项目,但也来自私营公司,例如埃隆·马斯克的Starlink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航空航天工程学教授莫里巴·贾(Moriba Jah)在接受《PopSci》电话采访时表示,每天大约有十几个物体重新进入大气层。“这些东西幸存下来并到达地面的情况并不少见,”贾解释道,尽管它们通常会坠入海洋。然而,随着卫星发射数量的迅速增加,这位教授警告说,“从统计学上讲,(坠落的碎片)总有一天会杀死某人。” 

根据贾教授的说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可重复使用和可回收技术。如今,“我们有一个线性的太空经济,任何给定卫星的最终状态就是变成垃圾。”贾认为,各国政府需要采取循环方法,并“强制要求不能发射将是一次性使用的卫星。”

在另一次电话采访中,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教授约翰·L·克拉斯迪斯(John L. Crassidis)向《PopSci》表示,目前读者不必太担心被太空垃圾砸死。“我认为,被闪电击中的可能性比被太空碎片砸中的可能性大得多,”克拉斯迪斯说。然而,这位教授表示,在未来几十年里,风险将会增加。太空垃圾越多,就越有可能“最终有人受伤。”

根据非营利组织Aerospace Corporation的估计,太空碎片伤人的可能性低于万亿分之一。然而,2022年一项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预测,到2032年,坠落的太空碎片造成“一人或多人伤亡”的几率为10%。

[ 相关:鱼叉、磁铁和离子束如何帮助我们清理太空垃圾 ]

为了缓解最坏的情况,克拉斯迪斯指出需要“强有力的国际条约”,要求航天国家遵守联合国的太空垃圾指南。克拉斯迪斯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目前还没有清除太空垃圾的技术,”但他承认欧洲正在进行一些“不错的实验”。 

在未来几十年里,“如果我们的技术无法跟上使其成为现实的步伐,如果我们继续我行我素,那么我们肯定会走向凯斯勒效应,”克拉斯迪斯说,指的是一种最坏的情况,即太空垃圾碰撞变得如此频繁,以至于在未来几代人中都无法使用近地轨道。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Harriet Weber Avatar

Harriet Weber

撰稿人

Harri Elizabeth Weber是洛杉矶的一名科技记者。她的作品曾刊登在TechCrunch、Fast Company、Gizmodo、VentureBeat和The Next Web等杂志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