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找到编织篮子、绳索和其他植物制品的考古证据可能很困难,尤其是在世界热带地区,那里温暖潮湿的空气比石头或骨骼碎片更容易分解植物物质。但一些微小的植物碎片可以抵御时间的侵蚀,这在最近在菲律宾研究的三件石器上发现的稀有植物残渣表明了这一点。这些古老植物技术的微小痕迹在一项于6月30日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上发表的研究中得到了描述,为该地区最早已知用于处理当地坚韧植被的工具提供了间接证据。
[相关:中国人已经收获了10000多年的水稻。]
一个研究团队在位于菲律宾西部巴拉望省的塔本洞穴发现了这些工具。科学家们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发现这些工具已有39000年的历史,将东南亚纤维技术的历史推到了更早的时期。此前,该地区植物制品的年代最久远的证据是在中国南部发现的大约8000年前的席子碎片。
与在非洲或欧洲史前群体发现的工具包相比,东南亚的石器标准化程度不高,尺寸和形状多样。根据该研究的合著者、菲律宾迪利曼大学史前史学家兼民族考古学家赫米娜·哈福莱尔(Hermine Xhauflair)的说法,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适应环境的刺激而催生了“竹子时代”。与石器时代或青铜时代一样,当时严重依赖其同名材料,此时的工具很可能主要由丰富的竹子制成。这种有机材料保存不佳,因此科学家们必须寻找微观痕迹来证明人类历史上这一关键时期的证据。
哈福莱尔告诉《流行科学》:“掌握纤维技术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意味着人类有潜力并且有能力用多部分材料通过纤维结合起来制造物品;他们可以建造复杂的房屋和结构,制作篮子和陷阱,用弓箭狩猎,用帆驱动船只,甚至建造船只。”
哈福莱尔和她的团队在塔本洞穴发现的石器工具显示出与纤维技术相关的磨损迹象的微观证据。他们研究了该地区土著社区(包括塔格班瓦人、帕拉瓦尼人、陶特巴托人、莫尔博格人、巴塔克人、阿古特亚宁人和库约农人)仍然使用的植物加工技术。像棕榈和竹子这样粗糙坚硬的植物会被剥离,它们的茎被制成柔软的纤维用于编织或捆绑。
[相关:“指纹”证实了勇敢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的航海故事。]
基于这些当代实践,该团队在洞穴附近的雨林中进行了多次考察和实地考察,以寻找不同植物和纤维技术的特征。由此,他们建立了一个数据库。然后,他们使用光学、数字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塔本洞穴的石器工具进行了检查,并发现了与今天使用的工具和工艺一致的损坏模式。
进一步的研究将揭示塔本洞穴的古代居民如何制作篮子、陷阱、房屋用绳索、用于狩猎的弓等。这一发现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基于植物的技术是否已经传承了数百年,而且没有中断。“该地区如今用于加工植物纤维的技术在39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我们是否正处在一个非常持久的传统面前?”哈福莱尔问道。“或者这项技术是在不同时期被发现又被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