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段于 1986 年拍摄的影像,在“泰坦尼克号”号首次被发现九个月后,是第二次探险“泰坦尼克号”号残骸的 80 多分钟此前未公开影像,现在首次向公众发布。这些影像突出了团队为了将这艘标志性船只的影像带回水面并推进水下探索领域所做的艰苦工作——例如,在 2.5 英里深处承受极高的压力,同时避免潜水器的绳索缠绕,以及不打扰神圣的遗址——而当时技术仍然有限。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国家深海潜水设施的工程师兼主任 Andrew Bowen 曾是该团队的一员。对他来说,海洋经常给科学家们一个现实的提醒。“海洋不断提醒我们,尽管技术取得了进步,我们对它和对环境仍有大量未知需要学习,”Bowen 告诉《PopSci》杂志。
这些影像的首映恰逢《泰坦尼克号》(1997 年)的影院重映,以庆祝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电影上映 25 周年。(卡梅隆本人曾 至少 33 次 潜入海底查看残骸。)
[相关: 一个光学错觉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吗?]
新影像显示,三人研究潜水器“Alvin”号接近“泰坦尼克号”号残骸,探索船头,并最终停靠在甲板上。当时全新的遥控潜水器“Jason Jr.”号也近距离查看了瞭望长船舱、船上的一扇舷窗以及船头沿线的著名栏杆。

“能够更详细地检查海底的物体,这就是‘Jason Jr.’号潜水器发挥作用的地方。它是 1986 年探险的关键组成部分,”Bowen 说。“我在 WHOI 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设计‘Jason Jr.’号潜水器,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展示技术的绝佳方式。”
WHOI 高级科学家 Dana Yoerger 表示,船员没有从残骸中取走任何东西,因为 Ballard 认为最好是保护遗址。此外,这些材料也不会教会我们关于残骸的知识。根据 Yoerger 在 YouTube 上发布的声明,这些物品具有“关联价值”,而不是“历史价值”。
这艘远洋客轮于 1912 年 4 月 15 日在从英国南安普敦前往纽约市的首航途中撞上冰山沉没。尽管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几乎立即开始了搜寻残骸的工作,但技术限制阻碍了打捞工作。到 1985 年,WHOI 开发了新的成像技术,包括 Argo——一个由研究船“Knorr”号拖曳的摄像机滑橇,拍摄了第一批位于水下约 12,500 英尺处的残骸照片。

由 WHOI 和 Robert Ballard 领导的团队,与 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IFEMER) 合作,于 1985 年 9 月 1 日在北大西洋发现了“泰坦尼克号”号沉船,距离加拿大纽芬兰海岸约 400 英里,该团队在 1986 年进行了 11 次前往残骸的航行。
在 2 月 15 日发布这些新影像时接受美联社采访时,Ballard 表示:“我看到的第一个从 30 英尺的黑暗中出现的物体,是一堵墙,一堵巨大的铆接钢墙,在我们上方耸立着一百多英尺。我从来没有俯视过‘泰坦尼克号’。我仰视着‘泰坦尼克号’。一切都无比巨大。”
虽然现场没有人类遗骸,但船员看到了形似墓碑的鞋子,上面有一些在沉没事件中丧生的约 1500 人遗体安息。Ballard 称这些景象“令人心悸”。
[相关: 这些新机器人将潜入海洋最奇异的深处。]
探险家、电影制作人和海洋倡导者詹姆斯·卡梅隆在 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泰坦尼克号’沉没一个多世纪以来,这艘伟大船只所承载的人类故事仍在继续引起共鸣。和我一样,当‘Alvin’号和‘Jason Jr.’号深入残骸并进入其中时,我被深深吸引了。通过发布这些影像,WHOI 正在帮助讲述一段跨越数代、遍及全球的重要故事。”
[相关: 档案画廊:我们对“泰坦尼克号”的痴迷。]
自 1986 年以来,探索海洋及其神圣遗址的技术已大大改进,包括新的 自主水下航行器,如“REMUS”和 “Orpheus”,它们可以像无人机探索空气一样探索水域。现在的潜水器配备了 LED 灯,而不是“Alvin”号和“Jason Jr.”号上的 石英灯,后者只能看到前方约 50 英尺。
然而,人类的工作在短期内不会消失。
Bowen 表示:“一个持续存在且非常引人入胜且具有科学重要性的因素是人类在深海的存在。人类在适应未知环境方面仍然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技能,而机器则无法做到。人类的参与,以获得对环境的上下文理解,是当今海洋探索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