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的克孜勒库姆沙漠中,矗立着比塞克提组(Bissekty Formation),这是一个拥有9000万至9200万年历史的岩石和沉积物构造,保存了许多恐龙化石。从这个地层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恐龙物种,它很可能当时是该地区的顶级掠食者。
此次发现的Ulughbegsaurus uzbekistanensis(乌鲁格贝克龙)是一种角鼻龙,或者说是“鲨齿龙”,一种特征是体型巨大、带有锯齿状牙齿的allosaur(异特龙类)。这是在中亚地区首次发现的此类恐龙。虽然古生物学家只有一个化石样本——恐龙的上颌骨的一部分——但研究人员已经得出结论,该标本的长度可能约为26英尺(8米),体重约为2200磅(1000公斤)。
如此巨大的尺寸意味着U. uzbekistanensis的长度是此前被认为是该地区顶级掠食者的霸王龙Timurlengia(帖木儿龙)的两倍,重量是其五倍以上。帖木儿龙的长度为13英尺(4米),体重为375磅(170公斤)。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
[相关:真正的侏罗纪公园可能位于北极]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古生物学家Kohei Tanaka告诉《Express》:“头骨大约有一米长。它有刀子般锋利的牙齿,是食肉动物。”
明尼苏达大学古生物学家Peter Makovicky(未参与此项研究)同意该论文的观点,即U. uzbekistanensis很可能是当地食物链的顶端。“我认为这块骨头如此之大,这表明它是一种非常巨大的掠食性恐龙,很可能是其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他告诉《Live Science》。
这个巨大的颌骨于20世纪80年代在乌兹别克斯坦被发现,但研究人员在整理乌兹别克斯坦博物馆的藏品时重新发现了它。资深作者、北海道大学博物馆古生物学家Yoshitsugu Kobayashi在一份声明中解释了这一发现的价值:“Ulughbegsaurus uzbekistanensis的发现填补了化石记录中的一个重要空白,表明角鼻龙类分布广泛,遍布从欧洲到东亚的大陆。”
研究作者还写道,在白垩纪晚期(距今约6600万年至1亿年)之前的某个时期,像Ulughbegsaurus这样的角鼻龙类从亚洲中部消失,将顶级掠食者的位置让给了霸王龙。但研究和化石发现的稀缺性意味着,人们对这一转变知之甚少。U. uzbekistanensis是已知与该时期亚洲中部霸王龙共存的最晚出现的角鼻龙类。
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Stephen Brusatte(未参与这项新研究)告诉《Smithsonian Magazine》:“在数千万年的时间里,霸王龙一直是异特龙(allosauroids)的‘配角’。”“异特龙”是指角鼻龙类(如Ulughbegsaurus)所属的较大类群。
尽管很明显,随着角鼻龙类的消失,霸王龙接管了该地区,但它们为何会消失仍不清楚,而新的化石有助于阐明这个问题。“考虑到异特龙类在数千万年的时间里一直压制着霸王龙,我实在无法想象霸王龙突然学会了如何胜过它们,”Brusatte说道。因此,拥有这块新化石是解开谜团的一个重要线索:“这是一块新骨头,实际上只是骨头的一部分,但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的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