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沸腾的超级大陆可能在 2.5 亿年后杀死所有哺乳动物

地球历史与未来:大灭绝事件。
A volcano spews lava and ash. In roughly 250 million years, massive tectonic activity could push together all of our current landmasses into a supercontinent like Pangea and make the climate inhospitable to humans and other mammals.
大约在2.5亿年后,构造活动可能将我们目前所有的陆地推到一起,形成像盘古大陆一样的超大陆,并使气候变得不适宜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生存。 Deposit Photos

尽管地球拥有从微观病毒到蓝鲸等各种生命形态的维持生命的必要甚至奇迹般的条件,但地球很可能在未来会给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甚至所有哺乳动物物种带来灭顶之灾。一项于9月25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大胆预测,大约在2.5亿年后,地球上所有主要的陆地板块将合并成一块。届时,地球将变得酷热且几乎不适宜哺乳动物生存。

[相关阅读:火山灰与陨石的混合可能引发了地球生命的诞生。]

“40至50摄氏度(104至122华氏度)的普遍高温,加上更大的昼夜温差和高湿度,最终将宣判我们的命运,”该研究的合著者、布里斯托大学的古气候学家亚历山大·法恩斯沃斯(Alexander Farnsworth)在一份声明中说。“人类以及许多其他物种将因无法通过排汗来散热,从而导致死亡。”

这项研究的模型预测,在未来几百万年内,二氧化碳水平将上升到每百万分之410到816个单位。这大致与今天的水平相当,而目前的水平已经将地球推入危险的高温境地,甚至可能达到今天的两倍。

“他们很好地解释了这是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一种‘双重打击’的情况,”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学家罗斯·米切尔(Ross Mitchell)告诉《科学》杂志,他并未参与这项研究。“如果我对这篇论文有任何异议,那就是他们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正确。”

这一预测与地球过去的几次大灭绝事件以及我们星球动荡的历史非常吻合。以下是地球上哺乳动物和人类生命几乎被彻底消灭的其他几次事件。

更新世祖先瓶颈

大约在80万到90万年前,人类祖先的数量急剧下降。一项于8月发表的研究估计,在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之间的过渡时期,只有大约1280个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存活。在这段持续约11.7万年的祖先瓶颈期开始时,约98.7%的祖先种群已经消失

在此期间,现代人类扩散到非洲大陆以外,而尼安德特人等其他早期人类物种开始灭绝。澳大利亚大陆和美洲也首次出现了人类,当时的气候普遍寒冷。

造成此次人口骤减的一些潜在原因主要与极端气候有关。气温变化,持续的严重干旱,以及随着猛犸象、乳齿象和巨型树懒等动物的灭绝,食物来源可能枯竭。根据这项研究,估计65.85%的当前基因多样性可能因这次瓶颈而损失。

[相关阅读:我们离识别第一批哺乳动物更近了一步。]

二叠纪大灭绝

大约在2.5亿年前,大规模火山爆发引发了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导致地球上80%到90%的物种死亡。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又称“二叠纪大灭绝”,为恐龙统治地球铺平了道路,但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66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根据一项于5月发表的研究,一种名叫“剑齿兽”的剑齿生物填补了南盘古大陆生态系统中一个缺乏顶级掠食者的空缺。最终,这些剑齿兽也在大约2.52亿年前灭绝,当时地球的物种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苦苦挣扎,试图立足。

过去的事件预示未来,这次事件也为我们的未来敲响了警钟,因为研究团队表示,二叠纪大灭绝是地球当前环境危机最接近的历史事件。

“两者都涉及与温室气体释放相关的全球变暖,二叠纪时期由火山驱动,而目前则由人类行为驱动,”该研究的合著者、博物馆馆长兼古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卡默勒(Christian Kammerer)在5月告诉《趣味科学》。“[它们]代表了一种非常罕见的、在冰室地球和温室地球之间快速转变的案例。因此,我们在晚二叠世生态系统中观察到的动荡,随着整个食物链的消失,如果我们不快速改变现状,将是我们世界的预演。”

哺乳动物的终极幸存者

尽管地球不断试图摧毁我们,但生命总会找到出路。我们的一些早期祖先可能甚至与泰坦龙和标志性的三角龙有过短暂的交集。这些遥远的哺乳动物亲戚也幸存了地球上最著名的大灭绝事件:约6600万年前一个春日发生的白垩纪-古近纪(K-Pg)大灭绝,这次事件导致了非鸟类恐龙的灭绝。

[相关阅读:这种像獾一样的哺乳动物可能在试图吃恐龙时死亡。]

一项于6月发表的研究显示,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狗和蝙蝠等多样化群体)的白垩纪起源与恐龙曾短暂共存。在小行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地球后,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消灭了所有非鸟类恐龙和许多哺乳动物,例如一种名叫*Vintana sertichi*的外形像老鼠的马达加斯加动物,体重可达20磅。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有胎盘类哺乳动物是否在白垩纪-古近纪(K-Pg)大灭绝之前就与恐龙共存,还是在恐龙灭绝后才演化出来的。

这项研究使用了统计分析,表明包括灵长类、兔形类(Lagomorpha)以及犬科和猫科(Carnivora)等群体在K-Pg大灭绝前不久就已演化,而现代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谱系在小行星撞击后开始成形。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它们可能在恐龙消失后开始多样化。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Laura Baisas Avatar

Laura Baisas

新闻编辑

Laura 是 Popular Science 的新闻编辑,负责报道各种主题。Laura 对所有水下事物、古生物学、纳米技术特别着迷,并探索科学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