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过 1000 种动物物种中都已记录到同性性行为——从线虫到企鹅再到牛。虽然在动物界只有少数动物是纯粹的同性恋,但同性性行为的互动比人们曾经认为的更为普遍,并且可能在演化上是有益的。根据一项于 7 月 10 日在《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对于一个雄性猕猴群体而言,同性性行为已与灵长类动物的繁殖一同演化,并可能是其普遍特征。
[相关:为什么有些动物会进行同性性行为?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呢?]
“我们发现大多数雄性在行为上是双性恋,而且同性活动的多样性是可遗传的,”论文合著者、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生态学家 Jackson Clive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意味着这种行为可能具有演化基础;例如,我们还发现相互骑跨的雄性在冲突中也更可能相互支持——这或许是同性性活动众多社会益处之一。”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检查了生活在波多黎各卡约圣地亚哥岛上一个拥有 1700 只恒河猴的野生种群中的 236 只雄性。除了观察它们的行为外,研究团队还进行了基因分析,并查阅了系谱记录。这些记录详细记载了自 1956 年以来每只猴子的亲代关系。
研究团队记录了所有 236 只雄性的社交“骑跨”行为,包括异性行为(DSB,即雄性对雌性)和同性行为(SSB,即雄性对雄性)。雄性同性骑跨发生在 72% 的样本雄性中,而参与异性骑跨的雄性种群仅占 46%。
关于动物 SSB 的一些理论认为,这与建立群体内的优势地位、处理异性伴侣短缺问题或减少攻击行为后的紧张情绪有关。
研究团队调查了其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理论,发现在这个群体中,雄性 SSB 与“联盟关系”密切相关。这意味着经常进行 SSB 的雄性配对在冲突中更有可能相互支持,并在社会群体中提供优势。
当研究团队观察 SSB 是否会导致后代减少时,他们发现进行 SSB 的雄性可能在繁殖上反而更成功。这可能是因为联盟关系提供了更多的社会益处。
利用系谱数据,他们发现 SSB 的遗传率为 6.4%,这表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 SSB 存在遗传联系。这个百分比与其他可遗传的灵长类行为(包括梳理和社交性)相似。
他们还发现,在进行 SSB 时,更常充当“骑跨者”或“被骑跨者”的雄性之间存在一些遗传相关性。这表明这些亚行为可能具有共同的基础。此外,据作者称,个体更可能成为骑跨者还是被骑跨者,与其社会地位无关。他们认为,在这一物种中,确立其在等级制度中的地位并不是 SSB 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SSB 可以作为适应性行为演化而来,具体取决于环境,并且可能是灵长类动物普遍特征或繁殖生态学的一部分。
“不幸的是,有些人仍然认为同性行为是‘不自然的’,而且一些国家仍然对同性恋处以死刑,”论文合著者、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学家 Vincent Savolainen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同性行为在非人类动物中实际上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