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化石上的咬痕显示恐龙被残忍斩首的迹象

水生恐龙进化出了长而僵硬的脖子——这是觅食的优势,但也可能成为致命弱点。
哦不。ROC OLIVÉ (INSTITUT CATALÀ DE PALEONTOLOGIA MIQUEL CRUSAFONT)/FECYT

生活在三叠纪极端时期将会非常艰难。它以大规模 灭绝事件开始和结束,紧接着是大约 2.5 亿年前的单大陆二叠纪时期,并在 5000 万年后过渡到侏罗纪。三叠纪生物群是末日幸存者、短暂奇迹以及最早的恐龙——主龙类——的多元化组合。

其中一种主龙类就是晕龙属(Tanystropheus)——一种拥有极其细长脖子的古代水生爬行动物。晕龙最早是在 170 多年前在德国被发现的,最大的晕龙 specimens 脖子可以长达近 10 英尺。这些奇特的巨兽用它们细小的头颅和长长的、僵硬的脖子在海中搜寻食物——一些较大的物种以鱼类和鱿鱼为食,而较小的物种则以软壳动物为食。考虑到如此长的附肢在陆地上可能会带来噩梦般的麻烦,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生物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涉水或游泳。

但新的研究表明,这些长长的脖子也可能像人们预料的那样,是巨大的致命弱点。

“古生物学家推测,这些长脖子形成了明显的捕食薄弱环节,正如 亨利·德·拉·贝什在 1830 年创作的一幅著名画作中所生动描绘的那样,”德国斯图加特州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 Stephan Spiekman 在一份声明中说。那幅画描绘了一个鳄鱼状的游泳者咬住另一只恐龙的脖子。“尽管如此,直到我们对这两具晕龙 specimens 进行的当前研究之前,在数量丰富的长颈海洋爬行动物化石记录中,都没有发现任何关于斩首——或任何其他针对脖子的攻击——的证据。”

亨利·德·拉·贝什 1830 年的水彩画《Duria Antiquior》,意为“更古老的朵塞特”。Henry De la Beche

根据 Spiekman 等人于 6 月 19 日在《Current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三叠纪的捕食者确实知道如何斩杀多种晕龙。通过仔细检查两种不同水生爬行动物 specimens 的两块化石,科学家们发现了脖子断裂的清晰证据——其中一个 specimens 上,在断裂点处有咬痕。这些 specimens 的头颅和脖子看起来基本保存完好且未受干扰,但它们的身体其他部分却无处可寻。

“头颅和脖子如此完好无损的事实表明,当它们到达最终埋葬地时,骨骼仍然被肌肉和皮肤等软组织覆盖,”斯图加特博物馆的另一位研究作者 Eudald Mujal 在声明中说。捕食者并没有吃掉恐龙的面部,Mujal 推测这是因为细长的脖子和小的头颅不像身体的其他部位那样能提供丰盛的食物。“总而言之,这些因素表明,这两具个体很可能是在捕猎过程中被斩首,而不是被食腐动物啃食,”他补充道,“尽管对于如此古老的化石,食腐行为永远无法完全排除。”

这项研究只是展示了进化的奇特之处——毕竟,长颈海洋爬行动物在地球上已经繁衍了数百万年。晕龙本身在那个极其动荡的时期至少存活了 1000 万年(相比之下,人属Homo 只存在了大约 300 万年)。“非常笼统地说,我们的研究再次表明,进化是一场权衡的游戏,”Spiekman 补充道。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Sara Kiley Watson 是 Popular Science 的撰稿人,自 2021 年起负责可持续发展报道。她于 2017 年作为实习生开始在 PopSci 工作,并于 2019 年全职加入团队担任编辑助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