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恐龙,如今已被证实为一种蜥蜴。
2020年3月,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引发了一些争议,科学家们当时将一块包裹在9900万年前缅甸琥珀中的头骨鉴定为一种微小、类似鸟类的恐龙。论文的作者将该标本命名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并承认该化石的奇异之处——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发现骨骼的形状,尤其是在眼部区域,似乎不符合其他鸟类或恐龙的进化模式。
论文发表后,其他古生物学家反驳了该研究的发现。2020年6月,另一组科学家在bioRxiv上发布了一篇预印本,称该头骨更接近于蜥蜴的头骨。《自然》杂志的论文于2020年7月被撤回。2020年8月,一篇预印本以预印本的形式发布,现在则作为一篇在《Current Biology》上经过同行评审的正式研究,由第三组科学家证实,Oculudentavis是一个蜥蜴属。
这篇新论文基于另一个保存更完好的标本——同样来自缅甸的一块化石,其头骨长约半英寸,年代也约为9900万年前。通过CT扫描和3D建模,作者们得出结论,他们的化石是与O. khaungraae同一属但不同种的物种——他们称其标本为Oculudentavis naga——并且这两个物种确实是奇怪的蜥蜴,而非小型恐龙。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它不像我们今天拥有的任何一种蜥蜴,”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的爬行动物学家、该研究的合著者胡安·迭戈·达扎在一份声明中说。他补充说,这些化石形成的白垩纪时期,是许多蜥蜴和蛇类群出现的时期,但“它们尚未进化出今天的样子”,这解释了为什么识别这些化石如此困难。“这就是它们会欺骗我们的原因。它们可能具有这个群体或那个群体的特征,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完全匹配。”
琥珀化石的保存方式扭曲了两块Oculudentavis标本的头骨,这导致了最初的误解。O. khaungraae的口鼻部被扭曲成一个更窄的圆锥形,给人一种类似鸟类的印象,而O. naga的上颅骨在化石形成过程中很可能被压扁,看起来更像蜥蜴。
第一个《自然》论文的作者确定的属名Oculudentavis,在拉丁语中意为“眼齿鸟”。尽管这个名字现在在技术上不准确,达扎告诉CNN,命名和组织动物物种的分类学规则规定他们必须继续使用它。“由于Oculudentavis是最初用来描述该分类单元的名称,它具有优先权,我们必须保留它,”达扎说。“分类学有时可能会令人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