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微小的“龙”在 2 亿年前的马达加斯加树林中飞翔

认识一下会飞的爬行动物 Coelurosauravus elivensis。
一张艺术家对“龙状”爬行动物(生活在 2.52 亿至 2.6 亿年前)的描绘。插图:Charlène Letenneur

晚三叠世的爬行动物 Coelurosauravus elivensis(C. elivensis)目前还不能产下色彩斑斓的鳞片状蛋或烧毁军队,但它确实拥有地球上第一批会飞爬行动物的称号。

在一项发表于《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杂志》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这种长达四英寸的带翼爬行动物进化出了在树冠间滑翔的能力。C. elivensis 是一种四足动物,生活在大约 2.52 亿至 2.6 亿年前的现今马达加斯加,它利用翼膜(从躯干延伸到前肢的薄膜)作为临时的翅膀,在树冠上方移动。

据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和卡尔斯鲁厄国立自然博物馆(德国卡尔斯鲁厄)的研究人员称,这些独特的特征为这种微小的蜥蜴赢得了“世界上第一只滑翔爬行动物”的称号。C. elivensis 的第一批化石于 1907 年被发掘,引发了关于这种爬行动物实际生活方式及其翅膀进化过程的激烈辩论。本研究的团队对 C. elivensis 进行了近乎完美的骨骼重建,新研究推进了对这种四足动物形态及其习性的认识。该团队表示,来自这个已灭绝生态系统树冠的线索有助于解开这个谜团。

[相关:龙真的存在吗?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重叠的树冠使得这些爬行动物可以四处活动,而无需冒着与地面捕食者发生冲突的危险。

“这些龙并非在神话的烈火中诞生——它们只是需要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事实证明,滑翔是最有效的交通方式,而在这项新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它们的形态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古生物学研究中心的首席作者 Valentin Buffa 在一份新闻稿中说道。

该团队考察了三具已知的 C. elivensis 化石以及属于滑翔性的二叠纪爬行动物 Weigeltisauridae(现今德国发现)的相关标本。他们重点研究了颅后部分(头骨)、身体、躯干、四肢以及其“ remarkable gliding apparatus”(称为翼膜)。翼膜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蝙蝠的翅膀,在鼯鼠、蜜袋鼯和鼯猴(又名“飞狐猴”)身上也能发现。

[相关:这些鼯鼠呈荧光粉红色,确切原因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不确定 C. elivensis 身体上翼膜(共同构成翼膜)的确切位置,该研究提出,翼状结构最有可能位于躯干的下部,从胸骨和骨盆之间的皮肤骨骼延伸,或源自躯干的肌肉。这一判断是基于骨骼的位置,因为没有任何标本含有保存下来的软组织。

该团队还将这种新的翼膜位置与现代滑翔蜥蜴 Draco(拉丁语意为龙)进行了比较。Draco 是一类现代滑翔蜥蜴,通常被称为“飞龙”。这些蜥蜴主要生活在东南亚的雨林中。科学家们根据声明报告说,与现代滑翔蜥蜴相比,C. elivensis 的滑翔结构位于其腹部更低的位置,并补充说,Draco 的翼膜由其细长而柔韧的肋骨支撑。

“C. elivensis 的确与当代属 Draco 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Buffa 说。“虽然它们的习性很可能与其现代同类相似,但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细微的差别。与 Draco 蜥蜴一样,Coelurosauravus 能够用前爪抓住其翼膜,在飞行中稳定它,甚至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更大的机动性。然而,一根手指上的额外关节可能增强了这种能力。这可能是为了弥补翼膜较低的位置而进行的必要补偿,因为这很可能使其更加不稳定。”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Laura Baisas Avatar

Laura Baisas

新闻编辑

Laura 是 Popular Science 的新闻编辑,负责报道各种主题。Laura 对所有水下事物、古生物学、纳米技术特别着迷,并探索科学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