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太平洋瓶鼻海豚雄性会形成特别紧密的群体,而它们早年间的这些行为可能会影响它们成年后的生活。它们模仿成年繁殖行为的众所周知的社会性玩耍,可能是它们日后繁殖行为的准确预测指标。那些花更多时间模仿这种行为的幼崽,成年后会繁育更多的后代。这些发现的详细内容刊载于 6 月 10 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为幼年社会性玩耍与未来繁殖成功之间建立了罕见的联系。
玩耍的理论
印度太平洋瓶鼻海豚体长约 8.5 英尺,体重可达 510 磅。它们主要分布在印度、澳大利亚北部、中国南部、非洲东海岸和红海附近。它们寿命可达 30 到 40 年,雌性在 10-12 岁之后每三年到四年可以产下一只幼崽。

研究合著者、行为生物学家凯蒂·霍尔姆斯 (Katy Holmes) 告诉《科学美国人》:“在澳大利亚鲨鱼湾的印度太平洋瓶鼻海豚研究种群中,成年雄性会形成长达数十年的联盟,也就是反复合作以获取配偶的长期友谊。”
德国博物学家卡尔·格罗斯 (Karl Groos) 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假设,认为动物的玩耍功能是成年技能的练习,并且可能有利于它们未来的繁殖和生存。然而,这一点一直难以证明。对于海豚,其他研究的科学家们曾推测,玩耍有助于它们掌握运动技能,加强社会联系,或帮助它们评估潜在的伴侣或竞争对手的技能。
配偶关系和“驱赶”
在这项新研究中,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了鲨鱼湾印度太平洋瓶鼻海豚幼年雄性海豚三十多年的行为和遗传数据。
[相关:雄性海豚结盟互助争夺配偶。]
霍尔姆斯说:“二十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幼年时期的社交玩耍很像成年人的繁殖行为。特别是在被称为‘配偶关系’的活动中,出现了以性为导向的协调行为。”
成年后,鲨鱼湾的雄性海豚会形成这些长期的联盟。这些伙伴关系能帮助它们获得与雌性接触的机会。通常,这些联盟是由幼年时期关系密切的雄性之间形成的。成年后,成对或成三的联盟雄性会协调行动,与单独的雌性“建立配偶关系”。
霍尔姆斯说:“玩耍通常发生在水面,可能会溅起很多水花,因为这非常有活力。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玩耍性驱赶’,即个体轮流扮演成年雄性和雌性的驱赶角色,其中一个个体扮演雌性角色,其余个体扮演雄性角色,试图与‘雌性’接触。”
玩耍性驱赶涉及“雄性”角色的个体的社会性行为和同步行为。雌性通常侧卧或仰卧在水面上,而“雄性”则从侧面或下方将尾部推入水中。然后它们用生殖器裂缝或喙( Rostrums)进行接触,或者骑上“雌性”。
霍尔姆斯说:“这些雄性角色行为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迭代或同步发生。有时玩耍会变得非常混乱,有很多跳跃和白浪!”
为生存而玩
在分析行为和遗传亲子鉴定数据时,研究团队发现,雄性幼崽在“雄性”驱赶行为中花费的时间比例与其成年后的繁殖成功率之间存在正相关。那些花更多时间练习的幼年雄性,在成年后最终会繁育更多的后代。
[相关:窃听粉红河豚的叫声可能有助于拯救它们。]
在未来的研究中,该团队希望了解这种现象是否适用于其他海豚种群和物种。他们还好奇这种玩耍是否会导致任何技能发展,以及是否有助于雄性选择它们的联盟伙伴。
霍尔姆斯说:“这项研究很重要,因为我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野外的动物种群中,玩耍可以作为繁殖行为的练习,并有助于雄性的繁殖成功。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幼年动物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玩耍,而不是去做其他有助于它们生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