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剧作家威廉·康格里夫在他的1697年悲剧《哀伤的女人》中写道:“音乐有魅力,能抚慰狂野的心灵”时,任何测量非人类动物如何产生和感知音乐——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动物音乐学——的实际努力都还遥遥无期。
20世纪初对这句常被误引的俏皮话(原文为“野兽”,而非“心灵”)的测试似乎证明了它完全是错误的。 1921年7月,《趣味科学》报道了纽约中央公园动物园(现称动物园)的一次此类插曲。“北极熊表现出惊讶”,一只小型驯养的狼“惊慌失措地四处乱跑”。而大象则显得异常平静。
据《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这次演示的目的是“或多或少科学地衡量丛林音乐对动物的影响”。(“丛林音乐”是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的一种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称谓,当时爵士乐常与黑人音乐家和进步的反对文化联系在一起。)“那时有一些关于动物歌曲和音乐的粗略理论,”专攻歌鸟的作曲家兼动物音乐学家埃米莉·杜利特尔(Emily Doolittle,与前文提到的杜利特尔无亲属关系)说。
从神经学家到兽医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弄清楚我们的毛茸茸、有羽毛和有鳍的朋友们到底想听(或不想听)哪些曲调。1996年,西南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给狒狒放收音机时,它们的**心率减慢了**。2004年发表在《大脑研究》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听莫扎特的音乐能使某些啮齿动物的收缩压降低15%。2008年,一位音乐理论家给一只座头鲸吹奏单簧管,座头鲸似乎改变了自己的歌声作为回应。杜利特尔指出,歌鸟在黎明时鸣叫时,会产生多巴胺等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
备受赞誉的大提琴家大卫·泰伊(David Teie)是一位动物音乐学家,他的作品迎合了猫、猴子、狗、马,当然还有人类。他选择模仿动物们在感到放松和安全时发出的声音。例如,他创作的舒缓的猫咪旋律,复制了猫咪心率的节拍和母猫打呼噜的音调。
至于1921年那些无动于衷的中央公园大象?2015年,在比利时的Pairi Daiza动物园举行的一场小提琴演奏会成功地吸引了园中的大象,它们随着音乐摇晃着鼻子。但是,杜利特尔警告说,在缺乏更多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就此认为大象偏爱古典乐而不是爵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