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想画点东西,那么你的颜色很可能来自将天然材料碾成粉末状颜料。如果你想要红色,你有几种选择:比如赭石,或者茜草根,它来自植物根部。但这些颜料无法产生像辰砂那样鲜艳的红色,辰砂来自一种猩红色的岩石——朱砂,在古代世界备受珍视,因为它具有鲜艳的色彩。
辰砂有一个小缺点。化学家可能知道朱砂的另一个名字:硫化汞(II)。正如你可能想象的那样,摄入汞是有毒的。
事实上,研究人员最近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考古记录中发现了汞的痕迹。通过检测古伊比利亚骨骼中的汞浓度,研究人员确定了一个时期,当时该地区居民大量使用朱砂——并可能遭受了其毒性影响。如果属实,这将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汞中毒病例。
“这些人没有文字,却在使用这种[朱砂],他们的骨骼现在在告诉我们他们生活的故事,”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的生物学家Steven D. Emslie说。Emslie和他的同事于10月13日在《国际骨骼考古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岩石形式的朱砂没有毒性;汞与硫紧密结合。但当朱砂被碾成粉末时,它就变得更加危险。如果你吸入朱砂粉尘,或者它接触到皮肤——也许是通过穿着染有辰砂的衣服——它就会进入你的血液。

世界上已知的最丰富的朱砂矿藏位于西班牙中部的阿尔马登。阿尔马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在16世纪和17世纪达到顶峰,当时从朱砂中提取的液态汞可用于提炼西班牙殖民者从美洲运回的金银矿石。随着阿尔马登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为囚犯和奴隶因汞中毒而衰弱的毒地恶名也随之增长。
但早在哥伦布之前,甚至早在罗马人统治伊比利亚之前,这个地区就已产出朱砂。早在公元前5000年,当地古居民就已经在开采和交易它了。
这段古代历史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考古学家从伊比利亚半岛23个不同地点的370具骨骼中取样。Emslie,他通常研究海鸟的骨骼,主动提出要检查这些骨骼。
[相关:靛蓝、辰砂和其他装饰世界数千年的古代色彩]
研究作者起初并没有寻找汞,但一个模式很快就显现出来。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骨骼——这是伊比利亚考古学家称为铜器时代的时期——具有惊人高的汞含量。
Emslie和他的同事在一些铜器时代的骨骼中发现了高达每百万分之400 (ppm) 的汞浓度。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根据头发(另一种用于测量汞暴露的物质)的检测,汞中毒症状在10 ppm以上就开始出现。
很难将骨骼与今天用于测量人类汞中毒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比较,因为这些生物标志物无法保存数千年。例如,头发、血液和尿液会快速积累汞,汞也会沉积在肝脏、肾脏和其他器官中。骨骼积累汞的速度要慢得多,而骨骼中的汞可能表明身体其他部位的暴露水平更高。
“我认为在骨骼中存在这种水平的汞,这个人就不应该活着,因为大脑、肾脏或肝脏中的水平会比这高得多,”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毒理学家Michael Aschner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与此同时,骨骼“提供了暴露的记录。这很重要:它提供了本应随时间流逝而丢失的历史记录,”美国医学毒理学学院执行董事Paul Wax说,他也未参与此项研究。
研究人员曾怀疑汞是否从外部渗入骨骼,但周围土壤中的汞含量不足以如此高的水平渗入骨骼。因此,研究人员将矛头指向了另一个罪魁祸首:朱砂。
这些含汞的骨骼大多来自铜器时代的墓葬,这些墓葬是精心建造的,安葬了多个人——例如,有一个墓葬属于七名可能是女祭司的女性。她们被埋葬时伴有大量考古学家推测为陪葬品的器物。
其中一些墓葬也闪耀着朱砂的光芒。在墓葬的岩石上以及撒在尸体上都发现了朱砂。“有一段时间,朱砂在这个社区、这些人群中非常重要,”Emslie说。
Aschner推测,鉴于骨骼中汞含量很高,“要么是在[死后]进行了一些仪式,要么是汞在人死后以某种方式进入了骨骼。”
但并非所有有汞中毒骨骼的墓葬都含有朱砂。那么,那些古人可能在生前接触过朱砂。他们可能是意外摄入的,但考古学家提出了另一种理论:伊比利亚人很清楚自己在玩弄什么。
“考虑到朱砂的使用时间,他们一定知道它有毒,而且他们可能实际上将其作为药物服用,用于仪式,因为它的作用,”Emslie说。“我们不确定。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到了铜器时代末期,骨骼中的汞含量有所下降。考古学家并不完全确定原因。也许有新的人群迁徙而来,带来了新的习俗。然而,他们确实知道的是,铜器时代精心设计的集体墓葬被更简单、更小的墓葬所取代,而朱砂也逐渐消失。直到几千年后的罗马时期,辰砂才再次为伊比利亚的墙壁着色。
考古学家不知道伊比利亚对阿尔马登矿山的开采是否使其成为朱砂的特殊交易中心。朱砂在全球的火山地区都有出现。在旧大陆和新大陆的人们,从中美洲到中国,都使用它,并在传说中的丝绸之路上进行贸易。事实上,前哥伦布时期南美洲的人们可能知道朱砂的毒性,并在墓葬中撒上朱砂以防盗墓贼。
“还有很多其他地方可以进行调查,”Emslie说。“看看其他地方是否会出现类似的更高值将会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