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零”政策的下一步是什么?

其目标是实现零病例并保持下去。
A line of people queue up in front of a blue tent.
2022 年 3 月,上海居民排队进行 COVID 检测。 anilbolukbas/Deposit Photos

自疫情早期以来,中国就奉行“清零”政策:该国致力于在其边境将该疾病的传播降至最低。但尽管其他国家在过去一年中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清零目标,并且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布了一份不同寻常的声明,称该政策不可持续,中国政府仍坚持其计划。

设定清零作为目标与实施政策以实现该目标是两回事。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也曾奉行清零政策,直到去年秋天,奥密克戎变种的激增压垮了它们的预防措施。但中国坚持了其政策,并加大了应对力度,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要应对奥密克戎。要弄清楚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对于判断该国能否在奥密克戎疫情中坚持下去至关重要。

香港大学流行病学系主任、曾协助起草世界卫生组织 2019 年大流行流感指南的本杰明·考林(Benjamin Cowling)向《科学美国人》介绍了中国的策略。

他说,这项政策并非中国在疫情爆发前就已准备好的。相反,它源于对武汉疫情的初步应对。

“COVID 之前没有这样的剧本,”他说。“这是一个新想法。” 三年前,在流感剧本中,考林写道,“遏制是徒劳的。” 他说,他不得不更新这个说法:中国已经表明,在某些情况下,遏制是可能的。

第一步:压制

国家清零战略有两个部分。首先,控制现有疫情,让其自行消退。然后,阻止新疫情的传入。或者,正如考林所说:“一个是实现零,另一个是保持零。”

第一步,压制,就是上海今年春天所经历的。尽管美国在 2020 年春季短暂而宽松的居家令旨在将传播率降至低水平,但中国的封锁措施控制更为严格,旨在完全结束传播。

“他们非常、非常擅长全面封锁,”考林说,“这为他们另一项擅长的事情争取了时间,那就是对城市中的所有人进行检测。在上海你可以看到这种策略:所有人居家,反复对所有人进行检测,任何出现病例的人都会被隔离在住所外,而通过接触者追踪识别出的任何接触者都会被隔离。”

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讲师琼·考夫曼(Joan Kaufman)指出,中国在控制病毒方面有利用其基础设施的先例:在 2003 年的 SARS 疫情期间。“他们建造了隔离医院,并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措施来全面控制和消除 SARS 病毒,”她说。“我认为这是这种做法的基础。”

执行 COVID 封锁不仅需要实验室和医务人员进行数百万次 PCR 检测,还需要公务员进行接触者追踪,以及可以容纳数千人在政府监督下的隔离的实体建筑。

在发现病例后,中国当局会封锁公寓楼、社区、城市甚至整个地区,例如 2020 年初的湖北省。这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含义。有时,人们被限制在公寓楼或社区内。在其他情况下,家庭允许有限次数的外出。

这可能带来人道代价。在上海,居民曾挨饿,或在失业数月后陷入绝望。国际媒体报道称,该市因冷酷甚至残忍的隔离政策——例如父母与子女分离,或警察破门将一名妇女带走隔离——而出现日益增长的动荡。

在封锁期间,中国可以动员大规模的接触者追踪系统来识别可能与检测呈阳性者接触过的人——11 月,《南华早报》报道称,成都警方追踪到了 82,000 名 COVID 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有人在翻看监控录像,并查看手机定位数据,”考林说。

绝大多数情况下,检测呈阳性者或被确定为接触者的人必须在住所外隔离。城市已建有可容纳数千人的隔离和治疗设施,并且该国拥有可运往新疫情爆发点的移动隔离建筑。考林说:“它们存放在中央仓库,如果某个城市发生疫情,这些卡车就会开往那里,将这些设施放下并连接电源和水源。”

这种快速响应意味着封锁通常持续几周。考林将其与澳大利亚进行了对比,澳大利亚也奉行清零政策,但在疫情持续的情况下,墨尔本封锁了近九个月。他指出,上海或武汉等中国更长时间的例外情况,是疫情在封锁前已经蔓延的情况。

[相关:从前线看 100 万 COVID 死亡是什么样子]

考林说,缺点是,如此大规模的搜捕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要隔离未生病的人。并且在疫情严重地区的隔离设施最终变得拥挤,或者缺乏足够的食物或淋浴。但在疫情的大部分时间里,全国各地生活如常——这意味着该国不仅避免了死亡,还避免了因停课和其他隔离措施带来的情感负担。

并且保持零

然后,还有保持零。关键在于旅行限制。

尽管可以进出中国,但国际航班只能降落在少数几个城市。旅客需要进行一系列 COVID 检测——对于任何来自美国的人,这意味着在出发前七天进行一次 PCR 检测,在出发前两天进行另一次,并在乘直飞航班前往中国前进行最终的抗原检测。

所有入境者都必须隔离 14 天,并且可能每天都要进行检测。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说法,检测呈阳性者会被转移到医院或隔离设施。“然后还有一周的软隔离,”考夫曼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该城市内活动,但一段时间内不能去其他任何地方。”

这与新加坡和韩国在疫情大部分时间里采取的方法相似。而且,直到 2021 年秋季,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几乎不允许国际旅行。

但中国不像这些国家,它不是一个岛国,严格的控制措施对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的南部边境产生了影响。虽然该国大部分地区免受了疫情的干扰,但边境城市经历了多轮封锁,导致当地经济衰退和人口外流

考林说,这些封锁似乎是可以接受的权衡。“大多数中国人不是国际旅行者,所以政府可能认为这是一个经济上的不利因素,但不是不可接受的。”

压力之下

这些策略似乎相当可持续——直到奥密克戎出现。这种传染性极强的变种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计算,主要是因为压制措施需要更深入、持续更长时间才能有效。这意味着这些措施对日常生活产生了更大的干扰。

尽管新闻报道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的疫情,但疫情正在全国各地发生。5 月 5 日,CNBC 报道称,今年春天估计有40 个城市受到封锁影响。

考林说:“我认为现在中国担心的是,如果奥密克戎进入北京或广州,上海看到的这种干扰将在未来几个月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病毒迟早会不时传入。”

[相关:COVID的终结的5个阶段]

考林说,中国清零计划与其他国家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预设的退出方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表示,该国可以在可预见的未来维持清零政策——尽管该政策已被重新命名为“动态清零”,以承认 COVID 病例仍会发生。

这导致了国内外流行病学家对该国战略的激烈辩论。一篇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文章认为,中国现在拥有可以在不诉诸封锁的情况下成功治疗 COVID 疫情的医疗基础设施。但同一期刊上另一篇近期发表的论文估计,如果该国结束目前的封锁和隔离策略,转而依赖零散的学校和工作场所关闭,奥密克戎将导致 80 万至 160 万人死亡,具体取决于这些策略的有效性。

考林说,挑战在于,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的 14% 和 80 岁以上人口的 50% 未完全接种疫苗,部分原因是民众并未感到 COVID 的个人威胁。“如果你不预期社区会出现病例,那么你很可能就不需要接种疫苗,”他说。结束压制政策可能会改变这种风险认知——但只有在人们开始死亡之后。这与香港发生的情况类似,奥密克戎压垮了封锁后,太平间不堪重负。为了避免类似情况,中国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让更多人接种疫苗——或者坚持目前的路线。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Philip Kiefer Avatar

Philip Kiefer

特约撰稿人

Philip Kiefer是《Popular Science》的特约撰稿人。他于2021年开始作为自由撰稿人加入科学部门,同年晚些时候正式成为团队一员。他曾报道过COVID变种的演变、食腐蜜蜂以及史前藻类爆发。


© .